法国归还32件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将安家省博

15.07.2015  02:20

    【本报讯】近日,通过中法两国政府的友好合作和相关人士的积极努力,流失境外20余年的32件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回归祖国。14日记者从甘肃省文物局获悉,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将于7月20日至10月31日联合举办《秦韵——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并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旨在让甘肃人民和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文物追索回归过程,同时营造更加有利的文物返还的国内、国际环境,争取促成更多的大堡子山流失文物早日回归。

    大堡子山仍有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上世纪90年代初,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国早期墓葬遭到大规模盗掘,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打击、制止了文物盗掘犯罪活动,同时不断加强我省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抢救性发掘并启动了大堡子山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大堡子山流失文物虽在文物、公安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下追缴回一部分被盗文物,但仍有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这些流失文物在早期秦人、秦族、秦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2015年,经过中法两国磋商,法方将原藏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全部32件大堡子山流失金饰片无偿返还中国,这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首个通过官方依法成功追索文物的案例。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将其全部划拨甘肃省博物馆永久收藏和展示。

    据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介绍,这些金饰片出自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遗址,是研究秦国早期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金饰片于上世纪90年代初被非法盗掘、走私出境,后由法国相关人士购买并捐给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和相关考古学家一直关注着这些金饰片的下落。为推动流失文物回归,国家文物局与法国有关方面积极协商,寻求文物返还的恰当途径,促成文物原捐赠人同意撤销对吉美博物馆的捐赠行为,再由原捐赠人将文物返还中国。

    专题特展欢迎“国宝”回家

    为纪念流失文物回归,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将于7月20日至10月31日在甘肃省博物馆举办《秦韵——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活动由甘肃省文物局承办,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协办,以此欢迎这批离开家乡20多年的“国宝”回家。此次展期3个月,展览结束后,法方返还的32件文物将放入甘肃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相应单元展出。

    据了解,展览除展出法方返还的32件大堡子山出土金器外,甘肃省文物局还从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所、礼县博物馆调集文物109件(组),共展出文物141件(组)。其中,金器61件(组),铜器56件(组),玉石器18件(组),陶器6件(组)。展览中有部分文物追索过程中的珍贵照片及文字资料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马玉萍告诉记者:“展览的举办旨在让甘肃人民和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文物追索回归过程,展示早期秦文化内涵和特殊价值,共享早期秦文化研究成果,宣传我国打击文物盗掘和追索流失文物工作成果。

    同时营造更加有利的文物返还的国内、国际环境,争取促成更多的大堡子山流失文物早日回归。”

    央视镜头将见证重大历史时刻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将用叙事的手法以32件金饰片追索返还为主线,采取实物展示与图片、文字展板说明相结合的形式,共分为《国宝回家》、《打击与抢救》、《保护与研究》、《追索与返还》等4个部分。

    其中,《打击与抢救》将讲述20世纪90年代初的盗掘情况,以及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打击、制止措施并追索回一批珍贵文物,展品以甘肃省博物馆历年通过公安、司法等部门追缴移交的大堡子山非法盗掘的文物61件(组)为基础,辅助以当时打击非法盗掘的记录图片及文件资料。

    《保护与研究》则讲述了在国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5家单位联合开展的“早期秦文化调查研究项目”取得的成果,展品主要有甘肃省文物考古所数次考古发掘的文物48件(组)并结合考古资料和图片说明。

    《追索与返还》以图片和文字说明形式,全面详实地反映大堡子山流失金饰片追索与返还历程,包括了此批金饰片归属的往来信件、专家学者对于国外流失文物的调查研究资料以及部分因非法盗掘仍流失海外的大堡子山文物图片等。

    在《国宝回家》部分,集中重点展示法方返还的32件金饰片。

    据悉,20日当天,中央电视台还将聚焦文物移交仪式及展览现场盛况,用镜头记录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性时刻。 记者李超实习生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