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读左公柳

19.08.2014  00:38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提到左宗棠在甘肃的功业,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遍布西北各地的“左公柳”。陕甘总督杨昌浚的这首诗既是对左宗棠率军西征沿途种树历史的真实记载,也是对左宗棠种树功业的热情赞颂。如今,千里陇原由陇东到玉门,公路两边大部分生长着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也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护送着大路中间行走的车辆、行人以及周边祖祖辈辈耐以生活的城郭。

    遥望当年千里陇原,土地贫瘠,荒漠遍地。1869年,左宗棠率湘湖子弟进入西北后,看到甘肃干旱少雨,树木稀少,便命兵士在行军途中沿路种树。据《西笑日觚》记载:“左恪靖命自泾州(即今泾川县)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据查考,左宗棠率领的楚湘军在会宁境内种活树21000多株,安定(即今定西县)境内106000多株,环县境内18000多株,安化县(即今庆阳县)及镇原境内12000多株,狄道(即今临洮县)境内13000多株,皋兰境内4500多株,平番(即今永登县)境内78000多株,大通(即今青海省大通回族自治县)境内45000多株。可见其种树之功业。

    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驰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左公大道三千里,百万绿柳护两旁。真可谓景色壮观,前无古人,因此它无疑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不朽丰碑。1869年他刚到西北时的情景是“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1880年,他奉诏从关外进京,中国这片最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绿色长廊。一路见到“道旁所种榆柳,业已成林,自嘉峪关至省城,除碱地砂碛外,拱把之树,接续不断。”“兰州东路所种之树密如木城,行列整齐。”那么,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如今要统计个准确数字怕有些难度。他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264000多棵树,甘肃各地约400000万棵,再加上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应该在150——200万棵之间。而当时湘湖子弟大约是12万人,合每人种树10多棵。

    回首西望左公柳,一种肃穆庄重便会涌入眼眶。大西北无垠戈壁拥着荒原漠野、长城残垣伴着大漠孤烟、驼铃响彻丝绸古道的苍凉,你就会不由地击掌,深为这些郁郁葱葱的左公柳扎根漠野、滋养家园的顽强叫好,更为花甲之年左宗棠在大西北抬棺西进砥砺出一串火花,绽放出一片春意的左公精神折服。是啊,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的左公在胜利收复新疆的同时,倾注心血在大西北不毛荒山、无垠黄沙、裸露戈壁、荒野沟壑种植柳树的善举不仅形成了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也得到了世人们的无限敬仰。晚清官府曾在古驿道旁贴的一张告谕:“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此告谕的重点不在树而在人,是保护树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传承。民国时期的甘肃省政府两次行文保护左公柳。1935年的《保护左公柳办法》规定更为详细,如在全省普查编号、分段保护落实到人、树如枯死亦不许代、已砍伐者按原位补齐、树旁不得采掘草土引火拴牲口、保护不力唯县长是问等等。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曾感慨,左宗棠是近代中国“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这“第一伟人”不仅有左公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统一的功绩,也有广种左公柳的功绩。清代诗人肖雄咏“左公柳”的诗:“十尺齐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应同笛里迎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当时很有名的《点石斋画报》曾发表一幅《甘棠遗泽》图,再现左公大道的真实情景:山川逶迤,大道向天,绿柳浓荫中行人正在赶路。画上题字:“种树十余年来,浓荫蔽日,翠幄连云,六月徂暑者,荫赐于下,无不感文襄公之德”。民国期间,诗人罗家伦出国途经西北,见左公柳大为感动,写词一首:“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天山溶雪灌田畴,大漠飞沙旋落照,沙中水草堆,好似仙人岛,过瓜田碧玉丛丛,望马群白浪滔滔。想乘槎张骞,定远班超。汉唐先烈经营早!当年是匈奴右臂,将来更是欧亚孔道。经营趁早,经营趁早!莫让碧眼儿射西域盘雕”。小说家张恨水《竹枝词》:“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写到:“庄浪河东西两岸的冲积平原上杨柳相望,水渠交通……道旁尚间有左宗棠征新疆时所植柳树,古老苍劲,令人对左氏之雄才大略不胜其企慕之思。”著名散文作家梁衡在他的散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赞美左公:“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就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

    是的,面对如今愈来愈少的“左公柳”,我只有鞠一把感动的热泪仰读它。因为,当年甘肃地区,尤其河西地区“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的自然景象十分严重,左公在忙于军务之际,亲自携镐与军士一道植柳。在他倡导督促下,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多少年来,这些生长在戈壁前沿,面对狂风的肆虐,沙尘暴的咆哮,骄阳的照射而始终面不改色,身不倾斜屹立在戈壁之中,并以它巨大的躯体,茂密的枝叶为大地染绿,让戈壁生辉。左公柳,它所绽放着的不就是值得大赞特赞的左公精神吗?左公植树,我们乘凉。所以,面对这些古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为它脱帽致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