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教授们连鼓四次掌,总理在北大讲了啥

03.05.2016  13:32

  中国兰州网5月3日消息 2016年4月15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53所在京的部属、市属、民办高校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李克强在会上作重要讲话。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就是把人类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教育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抉择。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教育优先,教育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基础,关系民族的未来。30多年前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抓的第一件重要改革就是恢复高考,这实际上开了我们国家后来改革开放的先河。

  正是由于这一战略决策,我们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包括留学生。今天我在清华、北大的一些学院、实验室和骨干教师交流,他们大多都是国内本科毕业后去国外留学,带回了很多国外的前沿知识、技术和理念。我在清华校史馆看到清华的校歌,其中有一句话叫“东西文化、荟萃一堂”。“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就是把人类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吸收并发扬光大。

  中国这30多年来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有人说是“人口红利”。的确中国人十分勤劳,但中国人同时又富有智慧。我们正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这就需要“勤劳+智慧”,需要更多依靠各类人才。

  中华文明几千年生生不息,根本在于重视教育。大家都知道,我们历史上许多圣贤,以孔子为代表都是教师。《论语》实际上是一部讲学录。老子也说过,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有人解释说,“师资”这两个字就是从老子那儿来的。因为有了“重教”传统,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才得以不断发展,薪火相传。

  到了现代,“重教”仍然是我们的传统。我去年去东北考察,在一个建筑工地上看到一个农民工,50多岁了,穿着现在可能街上已经很难买到的解放鞋。我问他,你来这儿打工多久了?他说两年了,但从来没离开过这个工地,因为希望多加班、多挣钱。我问挣钱要干什么?他说,孩子考上了四川大学,要把钱攒起来供孩子上大学。我又问其他的农民工,很多人最主要的也是给孩子攒钱,尽力让他们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

  大家想想看,中国几亿农民工,很多人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外出打工。如果说这是“人口红利”,那么正是“重教”传统,实际上推动形成了中国近几十年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

   大学不仅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现在我们把教育摆在优先地位,这是全社会的共识。在偏远的乡村,最好的房子应该都是村小学;我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每年培养700多万大学毕业生,还有400多万中专生。这些方方面面的人才,就是我们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和潜力。

  必须清醒地看到,高水平教育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世界经济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这些国家之所以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都是因为有发达的教育作支撑。譬如美国,上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普及率就已经超过50%;我们的周边国家日本、韩国,上世纪90年代也超过了50%。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在“十三五”末达到50%。中国要跨入发达国家行列,就必须从过度依靠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智力资源。

  大学不仅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要通过发展教育,尤其是发展高等教育以适应世界经济形势迅猛的变化,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中国经济要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跃上中高端水平,社会要不断进步,都需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我们一方面会继续扩大高等院校入学率,提高年轻人的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