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责任促成效让“兰州蓝”常驻天空

22.01.2016  08:16

    大气污染,曾是兰州多年来的发展之痛。但是经过四年多“铁腕治污”的整体战和攻坚战,兰州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不仅实现了还老百姓一片蓝天和清新空气的美好愿望,兰州的治污工作还受到了国家环保部的充分肯定,并因此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获得了“今日变革进步奖”。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兰州的骄傲,更为我们在“十三五”时期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昨天,新华社“治国理政新实践·新华全媒头条”栏目播发长篇报道《煤·水·人——兰州治霾“三字经”》,让我们重温了兰州治污路上的点点滴滴,更激励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守护好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持之以恒地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向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推进。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布局的历史欠账,大气污染“重镇”的帽子一度压在兰州的头上,严重影响了兰州的城市形象和发展速度。面对日益严峻且迫在眉睫的大气污染状况,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怨天尤人,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打赢这场没有退路的环境保卫战。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270天、2013年292天、2014年310天、2015年新标准后的252天,从这组数据里我们看到了全体兰州人为这座城市的清新呼吸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从这组变化数字里每一个兰州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兰州大气质量的稳步提升。前两年每到冬季天气晴好的日子,常会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看到兰州人满怀欣喜的扎堆“晒蓝天”,而如今这样的帖子明显少了,因为稀少方觉珍贵,当好天气成为一种常态时,人们更愿意的是在蓝天白云下安享自在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兰州举全市之力,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可谓抓住要害、切中积弊。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下,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兰州在“壮士断腕”式的治污攻坚中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双赢之路。      

    1286台燃煤锅炉两年全部“退役”,投入10亿元对210家高排放企业进行全面治理,冬季全市200家左右砖瓦、铸造等企业停产减排,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推动100户工业企业“出城入园”……这些当初看来有些“割肉”似的举措如今都呈现出了积极的成效,这两年常有人问,兰州治污又有什么新招,其实,只要找准了问题,抓住了源头,科学施治,严格监控,落实到位,治污的“老招术”年年都会带来新惊喜。这就是由理念、信心与方法共同构建起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径。

    须臾懈怠,可能坐失良机;半点停顿,或将前功尽弃。人们常说大气污染防治,一靠“天帮忙”二靠人努力,一场风吹散阴霾的“天助”固然重要,但我们防污治污更重要的还在于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自助”。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大力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质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体现,这场整体战、攻坚战、持久战事关兰州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因此,面对治污染、促发展这一目标,不论是政府、单位、企业还是个人,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最终实现环境污染的标本兼治,让蓝天碧水常驻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