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宁县:用真情准施策干实事以实际行动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原标题:用真情准施策干实事以实际行动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今年6月份,焦村镇半个城村被新增为我们单位的扶贫双联帮扶村。这个村是全县6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去年的人均纯收入倒排下来位居第二。让我们感到欣喜之外,更多的是压力山大。欣喜的是,承接了新的帮联任务,继续能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压力山大的是,这个村今年年底就必须脱贫,而村庄又那么落后,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较多,帮扶任务异常艰巨。
7月中旬到8月,利用驻村的时间,我到全村跑了一遍,6次深入帮联户进行走访对接,掌握了村里的基础改善、产业培育等方面发展情况,了解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境况,听到了群众心声和愿望,深切感受了农村农家生活,总之,使我这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年轻小伙身上多了泥土气,心中加深了对群众的感情。这个村是焦村镇的一个人口大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399户,1733口人,但人均耕地只有2亩多一点。136户573名贫困群众,占到全村人口的33.06%,其中残疾人达到42人(女残疾16人),患大病的10人。因病、因学、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是他们致贫的主要原因。其中有五保户9户、残疾户6户、因病致贫35户、因学致贫12户、缺劳力6户、缺技术14户、缺资金16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35户。这些数字反映的不只是村情现状,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和政治担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大多数贫困家庭尤其是一些鳏寡孤独和残疾人的生活令我吃惊,不见想不到有那么穷苦,确实牵人心肠、让人揪心。当每次上门入户,看到他们消瘦的身躯、渴望的眼神,住着墙体有裂缝的塌窑烂庄子,吃着几乎没有油星荤味的饭菜,穿着布质粗糙而又破旧的衣服,顿时眼睛里噙满了泪花。有些因婚致贫的农户,说着不由地哭了,他们的家庭婚姻着实让人觉得不幸、恓惶,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境况和情景。这些都深深烙在了我们每位帮联干部的心里,每每想起都为他们着急和担心。
就整个村子发展来说,现有耕地3214亩,其中塬地2965亩、山地625亩,林地3872亩,草地6195亩,果园只有400亩,去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140元,村上也无产业支撑,大日子拮据,而且举债上万元。发展受到贫困基数大、程度深,立地条件差,经济结构单一,主导产业不突出的严重制约。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老观念非常多,对新政策、新事物的接受时间长、速度慢,农业新技术尤其是大棚种植、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不够,粗放经营、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益不佳。比如,四川客商计划租地建1个1000亩大的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而涉及的农户有近三分之二宁可种粮农作物也不愿流转土地,觉得把土地租给了就断了自己的来钱路。再比如,有些群众就只围着几亩小麦、玉米、油菜之类的粮食作物在转,一点苹果树、绿化苗木也没有栽,产业结构非常不科学,土地产出率不尽人意。这些在我的内心都留下了很深的影响,甚至是隐隐的伤痛。
这段时间以来,我白天跑农家、摸实情、驻村帮,晚上搞整理、做记录、记笔记,对基层单位和干部怎么做好这项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有这么几点体会:
——投心融情是前提,帮联干部必须知责任、真心联。扶贫攻坚面对的都是“硬骨头”,只要有一个贫困户“掉队”,整个村就会脱不了贫。所以,帮联单位和干部肩上的任务非常重。做好这一群众工作,完成重中之重的任务,一定要投入感情、摊上精力,用真心帮,拿实际行动联,从而帮助他们增加家庭收入,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我觉得,知责任,就是端正思想态度。作为最大的政治、最重要的任务,帮联干部必须把扶贫攻坚作为“第一道题”,讲政治、讲大局,积极为这道题寻找答案。思想上必须决胜于千里之外,明确这是自己本分的职责所在,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在服务于扶贫,都在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绝不能停留在各岗位、各行业、各领域的表面,看不到工作的最终目的。那样,工作势必缺乏强有力的动力,也势必拖拉平常、成效不好。在进村入户之前,通过认真的学习,充分认识当前扶贫攻坚的严峻形势,知道怎么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帮助群众什么时间达到什么效果,然后自觉地渗透到具体工作中,把帮扶的事情落实好。相信,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真心联,就是实实在在帮扶。农村工作,关键是连民心、暖民心、解民忧。时刻惦记着帮联村的事情,念想着联系户,工作之余经常到村上、入农户,多了解情况、多听真话,掏心窝子地和群众交谈、征求意见,把村上和户里的情况摸准摸透。同时,经常帮助生产劳动,吃在群众家、住在群众家,和群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让群众欢迎你、相信你,增进彼此感情,带动坚定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通过真正管用的措施促进很快地增收。相反,绝对不能只挂名、不出征,不能进村入户蜻蜓点水、开展帮扶心不在焉,不能只管输液不懂造血,不能习惯于撒胡椒面没学会精准扶贫点对点,这样就走了过场、搞了形式,拉远了和群众的关系,收不到真正实效。关键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帮扶,哪怕是宣传政策法规和文明礼仪,哪怕是组织参加技术培训,哪怕是农忙时节帮助收剥玉米、抬东西、撒化肥、垫猪圈,做家务、干农活,等等,必须真心实意地投入,用心用力地帮扶,真正不辜负组织重托和群众的殷切期盼。
——扶志扶气是根本,必须帮贫困群众转观念、强信心。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着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一些群众智力并没有障碍,身体并没有残疾,具备完全劳动能力,但日子总过不到旁人前面去。分析之后,感觉他们之所以落后,就落后在对发家致富缺乏信心、决心不大,总在靠父母,靠山靠水,种田不精心经营,习惯于蹲在家中不外出务工,总体表现为心惰身懒。扶贫先扶智,内因不起作用,外部再怎么进行,都是干着急,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把握好外部帮扶和自我奋斗的关系。贫困群众是扶贫双联成果的受益主体,也是扶贫双联事业的实施主体。解决贫困问题,固然离不开外部观念、资金、技术、项目的推动,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俗话也常说,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工作中,不论是帮联单位还是干部个人,都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同时,要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强智提能是关键,必须帮贫困群众换思想、强本事。思想和能力是决定事情和事业成败的关键。尤其像半个城这样以前十分偏僻的村,绝大多数群众思想保守僵化,没有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只知道皮毛,没有真正掌握,没能很好地抓住政策机遇来发展。对于这些,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帮联干部,首要的任务便是深入宣传好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与农村实际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文明礼仪,让老百姓在政策的支持扶持下大力发展致富产业,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引导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良好生活方式,把贫困群众武装实诚,做与时俱进的“新农民”。同时,“本事”很重要。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没有一技之长,出去不知道从事什么行业,即使出去多数也是在工地上出苦力。都知道这样一句话:靠知识赚钱,拿本事吃饭。工作中,应该多组织举办一些政策科技方面的培训或宣讲,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教授,灌输先进思想,使他们掌握种养技术,提高务工本领。如此,不愁脱不了贫,不愁过不上好日子。
——因户施策是核心,必须帮贫困群众定计划、解难题。贫困群众的精准脱贫,是建立在精准扶贫基础上的,这种精准表现为因户施策、一户一法。只有这样,才能列出更适合贫困户脱贫的计划,定出务实管用的脱贫措施,解决一家一户的难题。帮联干部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帮助分析情况出点子,引导在科学调整农经机构的同时,发展至少一项富民产业,并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及时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服务,促进增收致富。除此之外,贫困群众的上学、看病、就业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成为脱贫的“瓶颈”。比如,一些贫困学生大学未考上专科,家长觉得家中紧张,有心无力供上学时,便让外出打工;一些群众的病本来是小病,好好治疗下就无碍了,但就是硬扛着,最后发展成大病,病治不愈了,而且也倒费钱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协调落实好相关政策措施的同时,必须采取社会扶贫的方式,聚力解决。可以联系社会爱心人士或单位(企业)捐资助学;跑腿代办医药费报销手续,组织开展免费义诊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发放保健读本,促进贫困群众身心健康。就业方面,可以衔接县内外企业,尤其是宁县籍在外创业老板和企业家,帮助输转富余劳动力到厂子、公司实现就业。关键在于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真正暖民心、解民忧、帮民富。
——动态监管是重点,必须帮贫困群众增收入、早脱贫。贫困群众的家庭、发展等情况是发展变化着的,有的群众脱贫了但也会因特殊因素而返贫。所以,不能独立地进行帮扶,必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把贫困户的变化作为重点,以一旬或一个月为时间段对贫困户的增收等方面情况进行小结、评估,随时掌握情况,适时调整帮扶措施。比如,看贫困户成员健康、看病吃药、粮食增产、产业培育、务工收入、住房条件改善、思想观念、家庭收入等情况,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帮扶思路,制定帮扶措施,增强帮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建立能进能出机制,脱贫的全部调整出去,返贫的及时纳入进来,做到应退则退、应进则进、应扶则扶,确保扶真贫、真扶贫。(通讯员 石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