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奖金”作为学习的动力有错吗?
“奖学金居然只有一块钱,还不如不发呢。”近日,不少苏州大学学生在网上吐槽,并引发了网友争议。原来,苏州大学今年对奖学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包括综合奖、学习优秀奖、卓越创新奖和专项奖等各类校级奖学金,除了荣誉证书之外,获奖学生不分种类、等级,均只有象征性的一元钱奖励。记者联系到苏州大学宣传部,相关人员表示,奖学金改革方案是经过校务会议审核通过的,其他细节不方便透露,“ 学校现在在转变一种观念,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但不应该以获得奖金作为求学的目标。”(据12月8日《现代快报》)
此次改革,据说除了要求学生“不应该以获得奖金作为求学的目标”,从目前苏州大学校方的回应看,他们还强调了另外两点:一是,此次涉及的只是校级奖学金,国家级别奖学金、各类捐赠奖学金以及对贫困生的各种奖励和补助金不在这次改革之列。二是,在总额投入上没有减少,取消的这部分奖金总额约有500万元,但苏大在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基金上增加了500万元,同时还增加了500万元投入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助学中。
以上几点归纳起来,校方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们并不差钱,之所以实行“一元钱奖学金”制度,都是为了学生好,让学生学习的目标更纯粹啊!不得不说,这样的理由简直是太绝了,它“高尚”到只要你发出任何反对之声,便有一顶“只知道向钱看”的大帽子扣到你头上。因为在这样的逻辑之下,似乎那些希望拿到奖学金的学生,都是功利的,而学生的努力、上进,只应该是一种完全摒弃物质因素的追求。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目前沦为一元钱的校级奖学金,和改革后保留甚至有所增加的其他奖学金项目,原本性质就不一样,更难以互相替代。比如,“国家奖学金、各类捐赠奖学金、出国基金”,在高校中往往名额十分有限,就算在“出国基金”这样的项目上投入翻倍,真正受惠的也只是极少数人。至于增加对贫困学生的补助投入,这当然没问题。但贫困生补助,涉及身份遴选和名额限制,说白了,依然只是针对特定人群的福利。相比之下,校级奖学金则属于普惠型奖励,以苏州大学为例,据披露,此次改革之前,综合奖占比为全校学生的15%;学习优秀奖占比为26%、专项奖占比为20%。如果不考虑一人多奖的情况,各类校级奖学金关乎超过半数普通学生的利益。而这些奖励,至少在名义上与特定项目、特定身份无关,只需要用成绩和能力说话就行。如今,苏大把普惠奖励这块取消了,然后解释说,在其他针对特定项目、特定身份的地方上投了更多的钱,这样的“拆补之术”,显然是有问题的。
其次,高校设立奖学金的目的是什么?奖学金制度作为国内外大学通行的措施,原本就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完成现阶段学业而设立的。且不说学生得奖学金和“以获得奖金为求学的目标”这是两个概念,就算学生以奖金为学习动力又何错之有?这难道不正是奖学金制度想达到的目的么?而苏大把校级奖学金取消了之后,又在学生出国基金账户了增加了相应的金额,这意味着:如果“功利地”为了出国,就可以拿到更多的奖学金,而成绩好却不出国,则只给象征性的一元钱奖励。这和校方进行奖学金改革所谓“不以获得奖金为目标”的纠偏初衷对比,不是很荒唐吗?
咱们的传统文化中,自古便有所谓“义利之辨”,近代以来,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在推崇精神至上的语境下,个人对于财富、物质利益原本正当诉求,在某种特定的价值体系中,也曾被置于很低的位置。但是,到了今天,一个学生以获得奖学金为动力而努力学习,或者一个员工为多挣点钱而努力工作,居然成了以改革之名“纠偏”的对象,足以让人无语。所谓“不为奖学金而学习”,所谓“象征性荣誉奖励”,诸多冠冕堂皇的官方说辞,无不流露着一股黑色幽默式的讽刺意味!现实的诡异在于,学生们合理的利益关切,隐约间已被构陷为“物质主义”;而校方任性的资金腾挪,却变得堂而皇之。诚如一些吐槽:“一元奖学金”改革看似是小事儿,还有着“高尚”的名义推行,但在本质上,却仍旧暴露出了当下高校管理的弊病,即不少关乎学生利益的改革和管理措施,全凭部分领导想当然地拍板决定,而对于学生的声音却全然不顾。按理说,苏大这场奖学金改革风波中,学生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本就有要求解释、表达诉求的权利。校方所应该做的,应该是以坦诚的态度直面问题,而不是动辄以一套虚伪的“大词儿”来搪塞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