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星 ”到“造人 ”

21.06.2014  03:13

    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在举行。业内人士发现,本届电影节与往届相比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沉寂已久的电影“学院派”再度崛起,从北京电影学院到上海戏剧学院,再到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一批新成果、新项目接连发布。

    专家认为,中国电影人才的培养路径正在经历一个再建构的过程,从“造星”向“造人”转变,科班出身的中国电影“梦之队”未来将进一步融入产业发展的洪流之中。

    京沪“新学院派”崛起

    从改革开放之初万人空巷的《沙鸥》《邻居》《本命年》,到时下口碑满满的《万箭穿心》《狗十三》《北京遇到西雅图》;从上世纪80年代蜚声影坛的谢飞、张暖忻,到如今佳作频现的曹保平、梅峰、薛晓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中青三代“梦之队”近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集中亮相。

    “回到中国电影‘梦开始的地方’——上海,北电人励志亮出‘新学院派’的旗帜,重振与改革开放几乎同龄的青年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说。

    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俞剑红感慨,回顾中国电影发展,“学院派”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核心力量。从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等第五代导演,到贾樟柯、王小帅等第六代领军人物,他们的内心都有着坚持电影艺术性的“学院派”精神。近年出现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等作品,在继承传统、探索未来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呼唤“新学院派”崛起。

    “新学院派”现象其实也在中国电影诞生地上海激荡涟漪。就在本届上海电影节举办之际,上海戏剧学院与徐汇区政府联合举办

    的“汇梦映向”微电影节受到青年人追捧,《风回路》等一批震撼人心的实力派短片新作赢得好评。

    老一辈电影导演谢飞说,“新学院派”的崛起是个好现象,“新学院派”必然是要继承过去培养在校教师的艺术实践经验,慢工出细活,最终用作品去促进市场多元化,提升国产电影文艺品质。

    要“造星”更要“造人

    “上海电影和上海电影节,不仅要‘造星’,更要‘造人’,电影节搭建的平台,可以引导电影产业进一步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形成电影教育与电影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席、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说。

    在今年的电影节上,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项目正式启动,温哥华方面派出了一支超豪华校友团队,前来上海介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座培养了《阿凡达》《霍比特人》《第九区》制作人及编导团队的“神奇学院”,其孕育的人才可为全球电影票房贡献上千亿元人民币的产能。

    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詹姆斯·格里芬为上海描绘了一张全新的人才培养蓝图:学校

    将发展深度浸入式培养模式,学生就好像生活在电影公司的制作车间或工厂。电影制作不是以学期来计划时间,它们需要阶段性的专注投入。教师是活跃在电影行业的专业人员,但他们同样要制订教学计划、授课准备,把教学和他们的本职工作恰当地融为一体。

    “以往‘学院派’产生的明星令人记忆犹新,而今除了明星,我们更要培养了解电影全产业链的人才,他们的未来可能是演员,也可能是跨界的导演或制片人。”上海大学校长罗宏杰说。

    无独有偶,北京电影学院也已明确将从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电影创作和评奖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构建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的融合式教学路径。为“新学院派”保驾护航的还包括提供天马行空的“微电影”创作环境、毕业长片制作空间等。

    “在教会年轻一代各种电影制作技巧和商业理念的同时,我们也要用艺术人文气息去不断滋养年轻人,教会他们做人,同时也做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导演薛晓路说。

    “梦之队”吹响集结号

    今年上海电影节期间,京沪电影的学院派“梦之队”已经为探索电影人才培养新模式吹响了集结号。

    一系列新项目、新成果在现场发布,其中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分别与上影集团、乐视影业、博纳影业等交换备忘录,就教育培训、影视项目等展开全方位合作;同时北电还与股权投资基金、影视基金等合作,宣布打造一个电影艺术基金,为“新学院派”扬帆远航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在创作方面,北电和青影发布了《叛徒》《出门欢喜》《无处藏身》《告别》《老混蛋》等项目。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则亮出了原汁原味的“加拿大式的电影教学体系”,全球招募优质师资,实行双语教学,全方位实施对接北美标准的高端影视教育培训。学院还公布了首批开设的电影制作、视觉传媒声音设计、3D动画和视觉特效、影视造型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细节。

    与此同时,一个以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为核心的国际影视城项目也在电影节上发布。影视城计划吸引一批中外影视机构落户,其远景目标是在3年后制作并发行国际大片,到2020年50%的园区内产业人力资源达到国际从业标准。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