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
美丽三江口 董永前 摄
正是秋高气爽好时节,走进西固区达川镇岔路村,繁茂的枣树、干净的村道、常年栖息各种鸟类的芦苇荡……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达川镇位于西固区和永靖县交界处,是黄河、湟水和大通河的交汇处,形成了一段“黄河宽谷”。在这里,人们能感受到江南水乡的韵味。
“近几年,我们以丰富的水资源谋划产业布局,以优质的平台地调整产业结构,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以商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以发展旅游的理念建设农业,有效促进了农业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致力写好这篇‘软文章’。”达川镇党委书记王建军说。
达川镇将旅游资源与现代农业相结合,重点打造三江口、达家台等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田园景观、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地”“绿色食品生产园”。
秋天是三江口最美的季节,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来观光、旅游。南面大气磅礴的草坪山倒映在水里,成群的水鸟在水面嬉戏,或从头顶飞过。黄河岸边芦苇摇曳,枣园里满枝头的红枣珍珠般耀眼,树下的辣椒、西红柿、茄子、菜花、卷心菜都昭示着丰收的美景。在“农家乐”里摘一些红枣、毛豆,掰几个包谷,挖几个洋芋,放进锅里一起煮熟,边吃边赏景,不但入眼,也入口、入心。
清凉避暑、休闲采摘、团建研学、户外露营……在乡村振兴的持续推动下,达川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景观越来越多,“农旅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好风景。
位于达川镇达家台的兰州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产业园里阡陌纵横,试验田里玉米棒子个个颗粒饱满。
“这个园区以达家台为中心,规划建成一个集农作物品种科研创新、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良种良法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产业园。”甘肃和恒农业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000亩,计划分两期实施,建设周期5年,总投资35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兰州乃至甘肃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的创新基地。
达川镇围绕果品种植、畜牧养殖、特色种养殖等产业,探索“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形成能人带动型、生产发展型、入股分红型、劳务用工型模式,推动发展“党员+扶贫协会+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引进龙头企业,成立绿源、聚源等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120户农户致富增收,鼓励本地农业公司及合作社就近吸纳劳动力到产业基地务工,既带旺了本地的地方产业,又解决了村民务工问题。
“我们以马术运动为特色,开展精致的户外露营服务,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在城市周边享受悠闲的户外体验”。甘肃赛德文旅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说,赛德文旅成立的赛德酬勤马术俱乐部,提供英国BHS体系优质马术运动教学训练,同时建立赛德营地,开发室内卡丁车、定点热气球等新兴休闲娱乐服务,让游客体验到多元、新颖的特色服务。
李军表示,赛德文旅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方式,成立西固区分享赛德农场,引入鸵鸟等特色化养殖产业,并联合当地农场、村民,丰富农产品种类,加入特色文创产品,丰富文化底蕴,最终基于文旅服务开展线下展示营销以及线上电商销售,让旅游带动文化传播,让文旅推动农业发展,让当地实现乡村振兴,以点带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基于这样的考虑,2022年,赛德文旅产业有限公司以保护临河野生天鹅和湿地生态环保为基础,在达川镇河嘴村三江口景区的300亩临河芦苇地与大量的湿地,拟投资建设容纳1000个停车位的沙地停车场,占地1500平方米的垂钓池2座,占地600平方米冰道一条,占地2400平方米的滑冰场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冰雕观赏区一座,占地2400平方米的农产品集市一座,夏季打造人工沙滩和露营地6000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计划分二期实施建设。
沿着湟水岸边行走,粗壮的柳树,临河的农田,给人一种雍容大度的感觉。正在变红的枣子,青绿相间的苹果,真正能感受到秋天丰收的味道。 近年来,达川镇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增收的突破口,通过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主导农业产品等措施,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向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达川镇镇长何永功告诉记者,镇上重点对设施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进行优先扶持,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企业,形成产权联合的利益共同体,探索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目前新建钢架大棚35座,建成规模化高原夏菜种植示范区100亩、日光温室面积36亩、塑料大棚186亩,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益。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业态,在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漫步在达川镇的村头田尾,能够感受到当地巧用农旅融合、产业赋能等“妙招”,下活了乡村振兴这盘棋,实现了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的蝶变。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永前
(责编:周婉婷、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