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改革,庆阳绿色崛起从林业破题 ——甘肃省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亮点解读

10.10.2014  13:20
    破冰前行 改革大势所趋
    国有林场改革是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打响的我国林业改革的第二大战役。多年来,人们对国有林场改革千呼万唤。
    国有林场是国家林业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有林场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优化国家生态空间开发格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培育后备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蓝天、青山、绿水”的渴求度越来越高,国有林场又承载了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特别是涵养水源、保护土壤、清洁空气、观光游憩等无形生态产品的新的历史使命。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政策支持不到位等原因,大部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滞后,债务负担沉重,事业发展缓慢。庆阳市47个国有林场也面临发展桎梏。
    尽管庆阳市国有林场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任,在建设和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供给体制不顺、致使经费投入不足,职工工资难以保障,特别是“天保停采”以来,“独木”经济难以为继,林场发展更是举步维艰,派生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一向是庆阳市林业局领导关注的焦点,然而截至2010年,庆阳市国有林场尚有危房面积8.31万平方米,38个林场饮水不安全,113个林业站点饮水困难,133个站点不通路,79个站点不通电,143个站点不通电话。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庆阳市林业局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债务负担沉重是摆在庆阳市国有林场面前的首要难题。由于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部分县属林场没有按公益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经费供给困难,全市国有林场各类债务高达5.2亿元,严重制约了林场发展。由于天保工程一期中央财政社会保险补助标准较低,林场普遍存在少缴社会保险的问题,职工社会保险政策落实不到位;同时,林区职工医院未纳入当地政府卫生管理体系,公共卫生经费没有保障,不仅医疗水平、医疗条件受限制,职工就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稳定是林场建设发展的基础,可林场职工子女就业和一次性安置人员再就业问题,导致林场社会问题突出,严重束缚了国有林场前进的脚步。
    国有林场改革是大势所趋,更是势在必行。
    厘清任务 梳理改革脉络
    庆阳市有47个国有林场,其中市属27个、县属20个,现有在职职工2259人,总经营面积802.8万亩,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9.8%。这样规模庞大的“林家铺子”如何摆脱发展桎梏?庆阳市林业局将厘清改革任务、梳理改革脉络作为改革前哨,放在了首位。
    为了更好地推进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庆阳市林业局围绕国有林场改革“摆脱国有林场发展困境,发挥国有林场生态主力军作用,探索国有林场发展新路径”的总基调,制定了“可望可及”的国有林场改革目标,让改革内容清晰化、条理化,为下一步落实改革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立起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是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的骨架支撑。为了搭建好国有林场改革的龙骨,在进行认真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庆阳市发改委、庆阳市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了科学界定国有林场性质、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完善国有林场财政投入和项目建设机制、完善林场内部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剥离移交国有林场办社会职能、完善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机制、加快林业支撑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等8项攻坚任务,拉开了庆阳市国有林场新一轮改革的序幕。
    在坚持改革创新与维护生态安全、促进林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坚持国有林场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坚持建立长效机制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相结合;坚持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与分级负责、部门支持相结合的“六坚持、六结合”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庆阳市林业局初步理顺了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渠道、分离了林场办社会职能、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职工收入水平接近当地平均水平、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林区社会和谐稳定、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林业主导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实现了理顺体制“”场、创新机制“”场、固本强基“”场、提质扩面“”场、转型增效“”场、优化环境“”场、构建和谐“”场、提升形象“”场的和谐统一。
    扎实推进 夯实林场根基
    庆阳市子午岭林区是黄土高原中部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天然次生林区和绿色屏障,是甘肃东部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森林资源培育基地,庆阳27个市属国有林场有26个栖身在这片苍翠之中。“这26个国有林场的职工贡献了青春、贡献了终身、贡献了子孙,‘林二代’、‘林三代’仍旧为了这片绿色不懈奋斗着。林区相关配套条件较为落后,改变林区面貌,为国有林场建设发展的‘功臣’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居住条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庆阳市林业局局长樊德民语重心长地说。
    子午岭的26个国有林场只是庆阳市国有林场的一部分,但却是全市国有林场所面临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如何甩掉国有林场发展滞后的沉重包袱?思路决定出路。
    在改革过程中,庆阳市林业局深深认识到,只有抓住国有林场改革的根本方能扭转乾坤,界定国有林场性质是根本中的根本。庆阳市子午岭林区90%以上森林资源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县属林场均在重点风沙治理区,承担着遏制毛乌素沙漠南侵的重要职责。为此,庆阳市林业局根据有关规定,将市属27个、县属20个国有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按事业单位管理,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全额预算,确保财政供给,夯实了国有林场改革的基础。
    “管理体制”是国有林场改革的关键词之一,也是国有林场改革动手术的病灶所在。按照精简、高效、协调和有利于生态建设、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则,庆阳市林业局核定国有林场机构编制和岗位设置,建立国有林管理局一林场两级森林资源管理运行模式。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有林场改革成效如何,与财政支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生态林区提供生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和社会购买生态公共服务并提供项目建设投入和必要经费支持的思路,庆阳市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理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渠道。
    为了进一步完善林场内部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庆阳市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用人制度,按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和人社部门核定的工资标准,建立体现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人员收入分配制度,调动林场职工投身林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林区教学、医疗条件较差,直接关乎林场职工的生活,如何提升林场职工幸福指数?庆阳市林业局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庆阳市林业局将国有林场承担的学校、医院、社区管理等社会管理职能整体移交当地政府,国有林场不再承担办社会职能。
    为了全面提升国有林场职工生活条件,庆阳市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林场水、电、路、通讯网络、职工住房条件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以职工住房条件为例,依托危旧房改造工程,庆阳市先后维修改建窑洞和土木结构危房1688户12.7万平方米。2010年,国有林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启动以来,全市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集中安排在县城新建,纳入县城住宅小区计划,配套新建楼房3639套,林场职工告别了“陋室”时代,搬入了楼房新居,充分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更多实惠。
    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国有林场的合力所在就是林场职工的民心所在。庆阳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险纳入市本级统筹范围。国有林场一次性安置人员、长期居住在林区的社会人员及职工家属均被纳入林场所在地社会保障体系,事无巨细地完善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
    保护好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就是保护庆阳绿色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维护好黄土高原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伞。在继续保护好、建设好生态公益林的前提下,庆阳市不断创新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机制,充分挖掘林区资源优势,利用市场机制推动林下经济发展。
    人才是推动国有林场“”增长的主力军,也是新时期国有林场发展的潜在动力。庆阳在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同时,加速推进林业职工培训及人才体系建设,为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成效凸显 林场焕发活力
    从包袱累累到轻松发展,从“拖后腿”到“树标杆”,庆阳市林场改革凭借清晰的思路、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行之有效的推进手段,不断汇聚国有林场改革的“正能量”,将改革试点的主线贯穿始终,释放出庆阳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一个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市的榜样力量,为甘肃省乃至全国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在庆阳市林业局的安排部署下,结合国有林场发展实际,制定了着眼当下、放眼未来的战略决策,将国有林场转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并明确了林场工作职责,彻底解决了林场职工的后顾之忧,赢得了改革先机,掌握了国有林场改革的主动权。
    在一系列得力举措下,国有林场职工病有所治、学有所上、住有所居、老有所养,林场职工素质逐年提升,林场大专以上学历职工比例由2011年的3.2%提高到如今的7.4%,人才战略效果初现。
    国有林场改革的根本原则之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围绕这一原则,庆阳市国有林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生态工程建设,使国有林场林地面积增加了52.16万亩,为子孙后代培育了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
    有人说护林员是最可爱的人,正是有了这些护林员,国有林场的发展成果才能被最大限度的释放。庆阳市国有林区未发生严重的林业有害生物疫情和乱砍滥伐林木以及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现象,连续3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事故,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林子绿起来,林场富起来,笑容多起来,是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成果的真实写照。通过发展林木种苗产业、森林旅游产业,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成果被进一步巩固,国有林区转型增效的标杆效应进一步释放。
    路平了、水甜了、电通了,住房高了,办公室大了,休闲场所多了,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成果体现在林场职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场才能“”场,只有民生问题解决了,林场发展才能凝聚起一股合力,才能沿着改革阶梯再攀高峰。
    延伸产业 种苗比肩发展
    庆阳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072.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0.9%,但全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态功能脆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较为严重,生态问题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庆阳市委、市政府从2013年开始,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决定在全市宜林荒山荒地每年发展苗林结合培育100万亩,力争到2020年发展到700万亩, 实现7年再造一个子午岭的宏伟目标,配合国有林场承担生态建设重任,延伸庆阳林业发展产业链条,实现庆阳市“绿色崛起”。
    利用宜林荒山荒地发展林木种苗产业,除了能够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外,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样不能忽视。樊德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利用宜林荒山发展苗林结合培育100万亩,可消化当地群众各类苗木4.5亿株,增加农民种苗收入1.5亿元以上;群众通过参与苗林结合培育栽植管护,每年可增加劳务收入2亿元以上。如果庆阳市利用700万亩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预计2020年苗木收入可达69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增加收入3万元。农户发展苗林结合培育,相当于拥有了“绿色银行”, 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庆阳市以苗林结合培育统领林业工作全局,上至市领导、中至林业主管部门、下至农民全部拧成一股绳,全力推进林木种苗产业发展。一方面,庆阳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编制了苗木结合培育实施方案,依托国有林场技术优势,加大特色苗木和优良乡土树种培育力度,实施规模发展,形成独有的品牌和特色;另一方面,在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的同时,规划栽植、规模推进,不断夯实林木种苗产业基础,提升苗林结合培育建设质量,并探索出“结合林业项目融资培育、招商引资租赁承包培育、专业合作社集中培育和农民自主经营培育”4种苗林结合培育模式,以创新驱动引领林木种苗产业发展。
    在庆阳市国有林场职工看来,国有林场改革挖掘了林业的发展潜力,叩开了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幸福之门;在庆阳市农民看来,林木种苗产业盘活了林地资源,变“”为“”,带动了农民投身林业的积极性,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庆阳国有林场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林木种苗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庆阳用一张张国有林场职工和农民的笑脸为国有林场改革破冰的壮举和林木种苗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点赞”。(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