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学修身

08.06.2015  12:55

这次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领导干部的修身提出了很高要求。实际上,党历来非常注重党员的修身修养,以此作为党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早在抗战时期,刘少奇就出了一本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本关于修养的小册子一版再版,影响深远。

  从刘少奇的书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党员修身的特点,既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修养的鲜明特征,又立足中华传统文化丰厚的修身资源,两者相得益彰。循此特点,领导干部在修身问题上,一方面既要严格按照党性修养的要求,时刻砥砺,坚持不懈;另一方面还要继续从传统文化中学修身,寻求有益的教诲。

  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修身非常重视。《大学》里明确提出,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根本。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家国大事,也要从修身开始。孔子则用“君子”这一高尚的人格标准作为教导弟子们修身的目标,一部《论语》,随处可见君子与小人在修身上的对比。例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用一系列对比,刻画出君子与小人在修身上的高下境界,以此激励他的学生做“君子儒”,而不要做“小人儒”。古人对修身如此重视,可谓充满了智慧。

  中国古代很多名臣廉吏都是修身上的楷模。忠正如文天祥,气节如方孝孺,担当如于谦,廉洁如海瑞,忧国如林则徐……众多青史上留名的人物,无一不是修身有得,进而做出一番事业的。学习他们的品格和作为,就要从学习他们的严以修身开始。

  从传统文化学修身,首先要学正心诚意的修身态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正心诚意是修身这一根本中的基础。在古人看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不诚无物”,“君子诚之为贵”。那什么是诚意呢?“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也就是不能自己骗自己,要在心里始终能区分判别善恶好坏,然后择善而从,认真努力地加以施行。这启发我们,修身必须正心诚意,必须切身,而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如果不能正心诚意,随便糊弄,乡愿似地去讨好别人,或者只为了在领导和群众面前炫耀,就会表现为人格上的虚伪甚至分裂。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贪腐官员台上台下两副面孔,人前人后行为迥异,正是人格虚伪与分裂的表现。

  从传统文化学修身,就要学会敬畏之心,学会慎独慎微。“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中国的修身传统中,一再强调要保持敬畏之心,因为古人看得很清楚,人一旦失去了敬畏,就会无所顾忌,胡作非为,以至“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古人讲的这种敬畏,是非常之正心诚意的,不是表面上的不去触犯一些明白规定的禁止事项,而是在只有自己独自知道的情况下,也照样能够一贯保持。“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情势还未显露,人所不知而己独知的时候,就要慎独慎微,充分体现了古人在修身上临深履薄的严谨态度。这样一种在修身上的彻底和坚决,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从传统文化学修身,还要学习常思己过、勇于反省的精神。“吾日三省吾身”是传统修身中教导人惯用的方法。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人的心是最容易放失的,要把它找回来,就要有时时反省的功夫。中国历史上不少修身有成的人,都是勤于反省、勇于改过的。一些人反省之深刻认真,甚至每天把不当的言行和想法都记录下来,督促自己日迁一善。这种时时反省的方法,在修身上依然很有作用。

  当然,领导干部单从传统文化学修身还远为不够,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领导干部更要与时俱进培养现代品格,这样才能真正适应潮流,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