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661亿”不是公路延长收费期的借口

24.12.2014  17:41

  “车轮一响,黄金万两”。在公众目光中,收费公路几乎是“土豪”的存在。这种形象感知,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收费站之频密;二是司机承担过路费“压力山大”。并且许多收费公路还贷结束后,终结收费之日遥遥无期,更是让人觉得它像个永远无法填满的无底洞。

  征收了十余年的“买路钱”,向来是本糊涂账的存在。不过,就在12月23日,交通运输部发布《2013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年报》,向全社会公开了收费公路的里程规模、建设投资、债务余额以及收支情况。并承诺,今后每年都会向社会公布收费公路情况。这也意味着,收费公路账本公开将成为常态。

  这份首度公开的“统计年报”,内容可谓详尽清晰。不过中国高速公路去年“亏损661亿”,还是出乎了人们的意外。收费公路不是“印钞机”吗?不是“土豪”吗?何以在年报上却是一副“亏损户”的形象呢?公开信息的可信度毋庸置疑,那么这种形象感知的落差、账面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又在哪里呢?

  “每收10元通行费,8.62元用于还债”,也许是客观事实。从年报来看,3652亿的总收入中,有3147亿用于还本付息。加上养护、运营管理等必要支出,出现亏损局面,似乎也是合情合理。但这只是全国一盘棋的大数据演绎的逻辑。殊不知,收费公路有冷有热,自然也有亏有盈。因此,总体亏损的结果,并不是一些收费公路还贷结束继续收费的借口,尤其是那些热门的线路。

  还有疑问就是:列出的支出项目,是否全然合理甚至合法呢?从年报来看,所有支出都跟路有关,那么是否有与路无关的呢?蹊跷也许就存在运营管理支出和其他费用支出项上。工作人员高收入、高福利,建造各种楼堂馆所,甚至奢靡腐败……如果这些民间感知可以成为“传说”的话,那么审计署的审计结果,总该有说服力吧。在此前审计署对18个省份的高速收费专项审计中,发现了大量资金被闲置,并没有用于还贷,有些资金被挪用于建楼堂馆所、投资股票等严重问题,此外,人员超编也甚是严重。这些问题所对应的支出,难道可以称之为合理吗?而这些,依然隐藏在信息雾霾中,年报中并未有具体支出清单。

  交通运输部公开收费公路收支总账本,是值得肯定的。信息公开,也是必要的。但很显然的是,总账本体现的“总体亏损”,不应该成为收费公路延长收费期的理由。毕竟亏损只是在宏观层面的体现,具体到微观民生,合理的逻辑应该是去审视每一条收费公路的收费合理性——如果还贷已经结束,那就应该停止收费,没有讨价的余地——这才是公平合理的收费逻辑。

  因此,从收费公路的“全国总账本”来看,亏损的事实恐怕是成立的。但是从收费公路的公益属性以及运营逻辑来看,总体亏损并不代表每条路都亏损,更不代表着那些已经还贷结束的收费公路需要延长收费期,来弥补“总体亏损”。具体到每条收费公路,该还的贷还要还下去,该收的费也应该收下去,但不再还贷却依然继续收费,显然又失公平合理,更容易给民生畅通制造不该承受的压力。

  交通运输部的“统计年报”,算的是大账,体现的是中国收费公路的发展逻辑;而民众计较的每条收费公路的收费情况,算的是细账,体现的是民生逻辑和社会公平逻辑。这两种逻辑,并不对立,却各有侧重。从公平彰显以及民生实现的维度来看,显然要算细账,让每条收费公路的收支情况,都曝晒于阳光之下。而“总体亏损”,绝不是那些还贷结束的收费公路,继续延长收费期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