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洒陇原
本报记者 王 耀 刘 峰
红十字“博爱家园”洒陇原
今年5月8日至14日,康乐县莲麓镇足古川村卫生室站前十分热闹。红十字运动知识宣传、红十字义诊活动、防灾减灾知识传播、地震救援演练……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吸引着村民们热情参与。
用心服务 着眼群众所需
康乐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是“5·12”汶川地震受灾县。全县辖15个乡(镇),152个村,总人口25.43万人,其中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56.4%,是国扶少数民族贫困县。把“博爱家园”项目点选在这样的地方,用当地百姓的话说,“真是选对了”。
9月18日,康乐县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周宇荣说,2011年3月份开始实施红十字博爱家园项目。将基线调查作为制定项目实施策略的主要依据,制定有针对性的项目实施策略。广泛采纳社会各界意见,项目村确定在2011年康乐县实施异地迁建的莲麓镇足古川村,成为异地迁建新农村建设的有益补充。
“马上就不用再在自家的房子里为村民看病了,有了专门的村卫生室,省上配备的一些医疗设备也可用上场了!”9月18日,为村民看病25年时间的村医丁小红很是感慨。
找准需求 红会主动作为
博爱家园项目是中国红十字会围绕红会核心业务,以社区为平台,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管理的综合性发展型项目。主要包括组织发展、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和生计发展四方面的内容,通过在社区成立红十字基层组织,开展红十字特色的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等服务,建设利民设施,发展生计,增强社区自我发展的综合实力。
周宇荣说,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不论是项目计划书制定、项目村选定,还是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使得项目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二是建立健全红十字组织体系。三是将硬件建设作为展示红十字工作的一张名片重点打造。红十字会投资10万元,县上整合资金20万元,建成后用“足古川村红十字博爱卫生室”冠名。
各方支持 带动基层发展
康乐县将红十字精神和理念传播作为提升红十字品牌的主要措施。在项目实施中,以“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组织主题宣传活动,项目村入户宣传率达到100%。同时,建立应急救援体系。2012年,《康乐县红十字会突发公共事件人道救助应急预案》正式纳入到县级应急体系。同时,依托联合会援助博爱家园综合性社区韧性与发展项目的实施,稳步推进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成立了32个行政村红十字会,全县红十字基层组织增加到135个。
“康乐县‘博爱家园’项目只是我省全面实施项目的一个缩影。”甘肃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说,自2011年开始,甘肃省整合资源实施博爱家园项目,中国红十字会先后投入1940万元,在“5·12”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区的55个村开展硬件项目、软件项目、组织发展和生计基金项目。
甘肃省红十字会筹措225万元资金,在2013年遭受暴洪灾害严重的4个市,安排9个博爱家园项目。项目村修建逃生路、避难广场、博爱书屋、博爱卫生室等硬件设施50余处,开展了应急逃生、紧急救护、健康知识等宣传和演练,有效地帮助项目地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改善了村容村貌。
红十字“爱心”已绘成美好家园
“爱心”播到农村每个角落
今年4月21日,台湾红十字组织捐资300万元人民币,援建甘肃舟曲县藏族中学多功能楼项目在当地开工,用于学校多功能楼及附属设施建设。
“5·12”地震后,中国红十字会援助792万元援建文县尖山博爱小学于2009年9月完工交付使用。在城市学校里有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现如今在灾区农村学校也都有了。同样,“5·12”地震后,全国红十字会援建的“博爱新居”,也带来甘肃农村山乡巨变。宕昌县“博爱新居”里一位70多岁老人说:“地震前我们住的是土坯房,现在一下子盖起了这么好的房子,我看至少跨越了30年!”
“没有党和政府,红十字会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与支持,我们自己就根本没有能力建这么好的卫生院,并新增加一些诊疗科室,让村民现在看病很方便。如今建成投入使用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比过去至少提高了近20年。”
“红十字”成为政府救灾力量的重要补充
今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6.5级地震后,甘肃省红十字会呼吁全省社会各界救助受灾群众。
2013年,甘肃省红十字会全力组织实施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省内特大暴洪和芦山地震救灾工作。灾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查看灾情、接收捐赠、发放物资、慰问群众。灾区各级红十字会冲锋在前,非灾区全力支援,所有捐赠物资在紧急救援阶段不积压、不停留,即刻运往灾区。甘肃省红十字会医疗救援队、心理救援队派往灾区,接诊伤病员,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成为政府医疗救援力量的有效补充。
开展救灾应急工作,成为政府救灾力量的重要补充。2008年以来,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中,每年救助省内各类自然灾害10余次,累计接收各类救灾捐赠款物近15亿元。在交通、铁路、消防、电力、供水、建筑等高危险行业培训1.3万名应急救护员,社区、学校等开展救护知识普及10万余人次。
同时,为灾区恢复重建作出积极贡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共在全省7个受灾市州、39个受灾县区建成了13000户民房、268个村卫生室、77个村民活动室、211所农村学校、210所乡镇卫生院及医院。舟曲泥石流灾区恢复重建目标如期实现,援建的7个卫生项目、2个教育项目投入使用。岷县漳县灾后重建项目援建5个卫生院和2所学校。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和5个市级、1个县级红十字会备灾仓库项目进展顺利。
“红十字”不断拓宽社会救助领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年8月8日至9日,甘肃省红十字会组织“双联”村徽县石佛村、泰伯村的村社干部、群众代表36人,驻村双联干部11人,赴康县、西和县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
根据甘肃省委“双联”工作要求,甘肃省红十字会扎实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徽县石佛村、泰伯村,镇原县石羊村和祁庙村兴办实事好事90余件,投资总额达到300余万元。创新“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开展模式,更多惠及困难群众。累计慰问城乡受灾和生活困难群众11万户。
每年“5·8世界红十字日”期间,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农家、进工厂、进学校开展急救演练、送医送药、知识扶贫、博爱助学等形式多样的救助活动。培训乡村医生、农村教师2500余人,援建“红十字书库”410个,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5所、村卫生室73所、农村学校20所,开展助学活动4000余人次,实施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3948例。救助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5人。连续多年开展了艾滋病预防、农村健康知识宣传。
传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满足群众新期待 提升红十字影响力
习近平主席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
近年来,甘肃省红十字会内引外联,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国红十字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加拿大红十字会、台湾红十字组织等国内外红十字组织援助的社区为本健康与急救项目、社区为本备灾项目、健康教育宣传项目、卫生及改水项目、综合性社区韧性与发展项目等,香港、广东、上海等地的爱心人士和企业捐款资金开展助学、助困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同时,各级红十字会在救灾一线,在人员少、灾情重、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冲锋在前,竭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一些市州和县区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各界支持,各地人道救助实力普遍有所提升。
甘肃省红十字会争取政策支持,力争初级救护培训在全省全面展开。各级红十字会切实把救护培训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高危险行业中协调开展救护员培训,在提高质量和扩大数量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推进群众性救护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
加强能力建设 志愿者成重要力量
甘肃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李玉堂表示:“甘肃省人道救助需求巨大,必须开拓思路,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以关注贫困、疾病、受灾及易受损人群的境况为己任,积极探索开展符合群众需求、切实可行的公益项目,促进红十字事业全面发展。”
2013年12月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是省政府首次出台的专门性政策文件。各级红十字会必须紧紧依靠党委和政府,努力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生活境况。
甘肃省大力开展志愿捐献工作,引领博爱奉献的社会风尚。红十字志愿者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全省累计发展注册志愿者4383人,吸纳会员20余万人,其中青少年会员13万人,成立各类志愿服务队9个。成立了甘肃省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全省培育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华骨髓库甘肃省分库建库10周年,累计入库25000人(份),成功捐献21例。累计登记遗体捐献640人,成功捐献遗体22例。累计实现DCD器官捐献7例。
培育服务项目 影响力取新成效
今年3月12日,甘肃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李玉堂来到兰州市盲聋哑学校,同盲童一起用“听”的方式欣赏了微电影《我想要爸爸妈妈回家》。
“心目影院”项目是甘肃省红十字会第二期志愿服务项目计划给予支持的一类项目,由志愿者做盲人的眼睛,以“讲”电影这种特殊的形式,带领盲童张开“心目”看世界。“社区家庭小药箱项目”,是甘肃省红十字会在2011年精心策划的项目。
目前,甘肃红十字会在全省培育了9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促进和带动了基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甘肃省社区家庭小药箱、为盲童讲电影、益本字典、口腔保健进校园等特色公益项目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和社会广泛关注,“社区家庭小药箱”志愿服务项目获评民政部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争取到国家彩票公益金支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3个。
“红十字”会
公信力不断提升
信息公开取得新突破
我的捐款用在哪里了?这是每个直接向甘肃省红十字会捐赠过款项的爱心人士最为关注的问题。2013年10月23日,随着“甘肃省红十字会捐赠信息查询平台”(http://www.gsredcross.org.cn/)正式投入运行,这一问题随之“公布答案”。
爱心人士王先生通过甘肃省红十字会向舟曲灾区捐款50元。在10月23日正式投入运行的甘肃省红十字会“捐赠信息查询平台”上,输入王先生姓名,可以清晰地查到,这50元钱被用在了舟曲县医院综合楼建设上,该综合楼总投资3140万元。
主动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
甘肃省红十字会注重信息公开,对2008年地震后接收的捐赠资金和使用情况,主动都在媒体上公示。
为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增强红十字会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2012年8月20日,甘肃省红十字会通过媒体、网络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公开聘请社会监督员。10月16日,5名社会监督员正式“亮相”,甘肃省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也正式成立。2013年,社会监督员参与研究资金使用和业务工作106项,涉及经费7787.57万元,对捐赠支出进行审核把关。
甘肃省红十字会还主动邀请省审计厅对全省系统灾后重建项目进行终末审计。
宣传工作取得新成效
甘肃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甘肃要坚持改革创新,增强红十字事业发展后劲。通过宣传带动,提升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力。在宣传对象上,要注重“抓两头、带中间”,使红十字工作得到领导重视、群众关注,从而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争取人大、政协开展执法检查或专题调研活动,结合救灾、救助、救护等业务工作,继续深化对红十字精神的宣传,走出“体内循环”,向红十字系统外延伸。
同时,依托电视、报纸、广播、网站、杂志等大众媒介设立红十字公益栏目,在公共场所设立红十字公益宣传栏、广告牌,动员各界知名人士参与红十字宣传,大力弘扬红十字精神。形成开放式、透明化的工作格局,在市州红十字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向社会通报红十字会工作情况。
今年7月,来甘肃调研的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郝林娜说,特别是近5年来甘肃执行了8.8亿元人民币的境内外援建及合作项目,监管执行认真负责,信息公开及时透明,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红十字会提出的“两公开两透明”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