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人相】李海明:让珐琅画烙上“陇派”符号

29.05.2020  10:52

  5月14日,在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李海明一边介绍珐琅画作品,一边回忆这些年和珐琅画的缘起。

  5月中旬,兰州市首个以掐丝珐琅命名的专题艺术馆——李海明珐琅艺术馆在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落成揭牌。在100多平方米展厅内,十二生肖、盛世九州、青铜器、陇韵秦腔等多个系列的40多幅作品集中展出,其中有不少国家级比赛的佳作。

展出作品《千手千眼观音》是李海明取材于敦煌壁画的得意之作。

  掐丝珐琅画是借鉴中国传统的景泰蓝工艺演变出的装饰画,主要由仿金丝及珐琅釉料制作而成,全程纯手工制作珐琅画需要10道工序。很多新手在制作初期就感慨,“一看就会,一做就废”!

展出作品珐琅唐卡《释迦牟尼本尊》,第一眼看上去光灿灿、亮晶晶的,很多人被这样的画面吸引。

  8岁接触景泰蓝工艺,后来学习工笔画、苏绣、漆画。李海明综合多年所学,让自己的珐琅画烙上“陇派”符号。

   珐琅画《十二生肖·鼠》融合了剪纸、皮影、唐三彩的特征,李海明多年来丰富的艺术实践与学习经历让他的创作更具有包容性。(来找找你的生肖珐琅画  #艺术  https://v.douyin.com/JJeddqt/  复制此链接,打开【抖音短视频】,直接观看视频!)

说起自己“陇派”的珐琅画,李海明满脸的骄傲。

  白描是灵魂、掐丝是骨骼、着色是血肉。这也是掐丝珐琅画最重要的3道工序。

  几千米金丝粘贴在画板上,掐丝时要保证线条的流畅、灵动,李海明珐琅画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的手法,除了传统的掐丝工艺,李海明加入了堆丝、垒丝等高难度镶嵌技艺。“比如在做佛像发髻时,我就想怎样让它更有立体感,能体现发丝的质感,尝试把金丝垒起来,里面填入东西,防止倒塌,想了很多的办法,才慢慢找到门道。”李海明还为自己的创新手法申请了专利。

掐丝的过程需要严丝合缝。双手配合,一剪一粘,金丝附着在线稿之上。

一厘米一厘米紧挨着的“千手千眼”,方寸之间也需要掐丝完成精美的画幅。

上色环节要把不同颜色的釉料粘好的金丝空隙里,必须要在潮湿、带水状态下才好上色。

  如何让珐琅画永不褪色、永不脱落?这两个问题也让李海明“头疼”。

  “刚开始做珐琅画的时候,因为珐琅画本身不易保存、易脱落,我赔了1000多万元。”当时买家说要退货,李海明二话没说就退款。“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琢磨,怎么让画不褪色?”这一琢磨就是几年过去了,李海明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四处找专家,不断研制配方,最终李海明才解决这个难题。

  《敦煌·藻井》系列珐琅壁画《三耳兔藻井》,像这样精美复杂的作品,就算是在较为潮湿的南方地区存放也不会出现脱落的问题。

  “能做《青铜》系列,是因为我克服了珐琅画又一个难题。颜色!”做了几十年的掐丝珐琅画,李海明感慨要做好一幅好的珐琅画没那么容易。颜色过渡自然,色彩运用大胆,这是李海明多少个夜晚,多少种颜色一点点积累出来的。“现在很多珐琅画的颜色只有我这里有,很多的颜色需要不断的调试,一个青铜色的过渡,就要十几种‘绿’来调和,一般的珐琅画做不到。”

创新珐琅色彩,李海明制作出了《青铜》系列。

在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内,甘肃省民间艺人李海明正在指导徒弟为珐琅画着色。

  几十年时间,千余幅掐丝珐琅画,李海明不仅在传承,更在创新。“有时候传统的艺术也要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掐丝珐琅画的梳妆镜、扇子、砚池、盘子,李海明将艺术和多样物品联系在一起。让艺术走进生活,走进百姓视野。

掐丝珐琅画的梳妆镜。

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李海明笑言:我这是拿“文创”养艺术。

  今年刚20岁的李婕从父亲李海明这里见识到了珐琅画的独特魅力,“最初被珐琅画吸引,纯粹是因为它看上去特别漂亮,但真正学习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女儿有意承袭父业,李海明也乐于教学。从掐丝开始,一个一点点教,一个一步步学。李海明说希望这门古老手艺能在年轻人手中不断发扬光大。  

李婕正在制作一幅珐琅画“九色鹿”,从底稿到掐丝,已经半个月过去了。

  回想这些年和珐琅画的种种过往,李海明感慨很多,记者问起这么多年坚持下来的原因,李海明笑着说,“可能是因为我傻吧!”

李海明多年来所获奖项。

温润艳丽的颜色、宝石般的光泽、立体的艺术效果。

李海明在工作室进行创作。

  如今,李海明已经完成了取材于敦煌题材珐琅画藻井、壁画。“我希望能够使用珐琅画的形式完整地表现一个石窟,让珐琅画更好地展现甘肃题材。”

   校审:亢兆宁 屈正州  统筹:狄东阳

  文字:彭晓姣  摄影:任磊  图片编辑:曲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