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藏寨甘南绿醉心(图)
图为玛曲天下黄河第一弯。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局供图
9月的尕海,在阳光下呈现出水天一色的美景,水鸟掠过,一片和谐之美。“尕海水域面积由480公顷扩大到2100公顷,湿地面积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在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尕海湿地保护区,尕海保护站副站长张勇对记者说。
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尕海湿地,经过近10年的保护,已经成为78种3万余鸟类栖息繁衍的乐园。
这里的变化,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一个缩影。到过这里的游客,都会发出一声赞叹:“甘南,的确是一片让人心醉的净土!”
停伐十余年,伐木者已成护林人
地头上, 55岁的张顺亮正蹲着给一批3年生的冷杉树苗做测量工作。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冷杉苗、油松树,在阳光下显得郁郁葱葱。
“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当时,放下手中的油锯斧头后,我们很沮丧——靠林吃饭的人,以后还能做什么。”作为甘南州迭部县林业局腊子口林场护林员,张顺亮在林场干了32年,前15年是伐木工,后17年却成了护林员。
最初,林场每年有采伐指标;1998年之后,“一根木头也不能采”,还要造林。张顺亮放下锯子开始护林造林,“每年3—5月是造林季节,林场每年有2000—3000亩的任务。”
从伐木者变成了护林人、植树人,和张顺亮一样,每一位护林员对自己亲手培育的树苗、亲手栽植的小树都充满了感情。
放眼全国的生态版图,甘南是一抹璀璨的绿。
2010年国务院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玛曲、碌曲、夏河、合作、卓尼、临潭六县市列为国家级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将舟曲、迭部两县列为国家级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功能定位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甘南州确定了“保护、发展、稳定”并重的基本方针,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着力建设“生态甘南”,在保护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如今的甘南有林地2580万亩,占全省森林资源总面积的30%,蓄积量占全省的45%。林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药材和山珍野菜等植物资源,属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大熊猫、藏羚羊、亚洲金猫等珍稀动物20多种,木本植物400多种,具有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643种……
延续对山水的眷恋与敬畏,发展循环经济
尕海湖这个高原淡水湖,像一枚晶莹的珍珠,镶嵌在甘南绿色的大地上。
但就在数年前,因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尕海湖面积不断缩小,甚至一度干涸。那时的尕海,是一道灰色的伤疤,刺痛着甘南各族儿女的心。
“甘南是祖国的甘南、甘肃的甘南、子孙后代的甘南,我们没有权利随便处置一草一木,要吸取尕海湖曾经干涸的教训,不能让这样的疮疤再次出现!必须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态越来越好的甘南!”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的话掷地有声。
甘南作为多元文化的结合部,各族群众血液里流淌着对“神山神水”的眷恋和敬畏,长期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形成了对自然环境崇拜和敬仰的良好生态文化,积淀了保护生态环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厚文化底蕴。
修筑梯形拦水坝、修建生态补水渠、实施禁牧休牧政策、严禁采挖药材……一项项举措紧锣密鼓地实施,在这些具体细微的举措背后,一项项事关长远的综合项目陆续上马,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项目陆续实施。从高消耗、低水平、难循环,到低消耗、高科技、良性循环,甘南走上了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生态产业成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选择
盛夏的夏河桑科草原绿草如茵,牛羊满坡。强则塘原生态“牧家乐”的老板陈玉清忙着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
“过去守着牛羊度日,靠天吃饭;如今,我们也定居办起了‘牧家乐’,日子一年年红火了起来。”陈玉清感慨。
陈玉清的“牧家乐”在草坡高处,若干顶帐篷、若干间小屋,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络绎而来。站得高看得远,天上的醉云、地上的牛羊、远处的寺院都尽收眼底。“我开办‘牧家乐’第一年投入15万元,当年就收回成本。今年又投入了15万元,扩大规模。这里的生态很好,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每逢节假日,生意特别好。”陈玉清说。
陈玉清的创业梦与甘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吻合、与甘南州的“旅游兴州”战略相吻合。如今的甘南,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最佳选择,打造了4A级国家级旅游景区6个、3A级国家级旅游景区5个, 820户具备接待能力的农(牧)家乐,大力培育“高原、绿色、生态”品牌,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只要守住这方青山绿水,子子孙孙就能受益无穷。”这是甘南草原牧民群众的普遍心声。从生态经济中收获持续红利的各族群众,如今,“生态立州”和“发展为了保护”的观念更加牢固。生态甘南,这片净土也愈加让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