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甘肃:解开束缚脱贫的绳索

25.01.2016  10:49

缺钱,这根束缚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手脚很多年的绳索,如今被成功解开了。

甘肃省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示精神,通过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打通农村金融血脉,使困扰农民多年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迎刃而解。

精心打造的脱贫利器

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带领417万贫困农民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不拉全国的后腿,是甘肃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面对挑战,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进村入户,摸情况、找出路。通过调研他们了解到,农民贷不到款,没有致富的本钱,是甘肃农民脱贫的最大瓶颈。为此,甘肃财政积极作为,大胆创新,在总结双联惠农、妇女小额担保等扶贫贷款经验基础上,主动对接金融机构,设计出覆盖所有贫困农户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制度。

按计划,甘肃将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发放500亿元贷款,为全省101万户、417万贫困人口筹措致富“本钱”。每户贷款额度1万—5万元,期限1—3年;贷款执行国家同期基准利率,省财政全额贴息;对农户免抵押、免担保,按年结息。

这款专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是真正的“穷人贷款”“特惠金融”,受到贫困户的交口称赞。不到5个月时间,全省已发放到户174亿元,惠及30多万农户、165万贫困人口。

想贷尽贷的庄重承诺

清水县红堡镇红堡村45岁的贫困户张士伟,想建大棚,但因父母和妻子有病,家庭负担过重,无力投入,一家人一直在贫困线下挣扎。“这些年我申请过10多次贷款,都因为没有抵押、没人担保贷不上。”2015年8月,在外打工的张士伟听村里人说,现在想贷款的都能贷到款,便立即返回老家,承包8亩地建蔬菜大棚。他算了一笔账:“一个棚一年种两茬,除去成本能挣5000元,14个棚就能收入六七万。

手里有了本钱,像张士伟这样放开手脚大干起来的贫困户,在甘肃农村十分普遍。“上个月,我贷了3万元开了个烧饼店,现在已经见效益了。”会宁县中川镇中川村31岁的农民王世伟高兴地告诉记者。该村村民周行也是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受益者,他贷了5万元盖起了牛棚,买来4头西蒙塔尔良种牛,养牛一年收入就在2万元以上。

据估算,通过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实现应贷尽贷,可使甘肃贫困农户3年增收减支达到220多亿元,户均年收益7400元,人均1800元。

灵活多样的私人定制

贫困户的情况千差万别,为了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甘肃专项扶贫贷款以政府引导、财政撬动、金融支持为基本思路,以带动贫困户增收为目的,以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为着力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财政+金融+贫困户+企业或合作社”的扶贫新模式。

对有经营能力、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由政府集中办理贷款、发放到户,实施“一站式”服务;对有贷款意愿但经营能力弱的贫困户,采取“农户贷款、带资入社、按股分红”的方式,把优惠贷款发放到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参与分配;对无经营能力但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则采取“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的形式,通过签订协议,将贷款流转给龙头企业,农民在企业务工,并按比例分红,形成资产和劳务双重收益。

临洮县洮阳镇农民康仲祥想养牛,但一直贷不到款。2015年,他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并提交申请贷款1万元,短短几天贷款就到手了,“1万元,8000元买牛,2000元饲养,一年后就能卖一万三。

刘月福是天祝藏族自治县深沟村贫困户,靠8亩薄田养家,2014年全家人均年收入不到2200元。2015年7月,村干部到他家宣传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老刘既心动又迷茫:“我这辈子都在种地,拿着钱也不知道发展啥,到时候钱还不上咋办?”为了打消他的顾虑,当地政府帮助他与当地一家食用菌企业签订了协议,老刘以5万元贷款入股,企业安排老刘在菌菇生产车间工作,每月领工资3000元,年底还可分红4000元,贷款到期时由企业负责还款。

据统计,在已贷款的30多万贫困户中,选择自贷自用的占86%,另有14%的选择与能人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协议使用。

设计严密的风险管控

钱贷出了收不回怎么办?

起初省财政厅找我们商量时,我们也有顾虑。”兰州银行董事长房向阳坦言。把钱贷给偿债能力较弱的贫困户,仅靠银行自身力量,很难控制风险。

面对疑问,省财政厅厅长张勤和充满信心:“我们有多年的扶贫贷款经验,实践证明中国农民守信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不同于其他商业贷款,发放、管理、使用、回收都由政府主导,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农民增收、风险防范的核心。

2012年,为支持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计划,省财政厅与农行甘肃分行联手打造“双联惠农贷款”,支持全省58个贫困县的农户发展产业。“截至目前,农行共发放贷款217亿元,银行账面不良率为0;担保公司代偿3.03亿元,代偿后收回1.40亿元,不良率也只有0.75%。”农行甘肃分行韩国强行长介绍。

为管控风险,甘肃省通过一系列严密的制度设计,铺设出一条“贷得出、收得回”的“安全通道”:财政和银行按照7∶3的比例,出资10亿元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县级不良率控制红线为3%,红线内不良贷款由风险补偿基金代偿,超出部分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县级政府是贷款实施的责任主体,对贷款发放、管理、回收负全责;贷款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机具、农业设施等,或以多户联保、干部担保等方式,向乡、村两级提供抵押担保,建立反担保机制。

专项贷款能不能精准落地,各级干部的“操盘”作用至关重要。乡村干部一方面通过入户调查,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及贷款需求,保证贷款精准落地;另一方面帮助贫困户研判市场,选准产业项目,选好合作对象,让贷款真正用到“刀刃”上,为贫困户创造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是按时还款的最大保障。

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既实现了政府扶贫脱贫的目标,又保证银行业可持续发展,开创了政府目标与金融服务完美结合的新典范。”房向阳说。(本报记者 林治波 柴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