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称2020年前人民币有望成第三大国际货币

21.07.2014  16:09

 中新社 北京 7月20日电(记者 马海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日在北京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报告认为,人民币有望在2020年前成为仅次于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国际货币。

  报告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仍然来自跨境贸易结算和直接投资,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达到4.63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7.5%。而人民币直接投资规模达5337.4亿元,为2012年同期的1.9倍。

  截至2013年底, 中国人民银行 已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为2.57万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存量达到719.45亿美元,同比增长34.9%。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八大支付货币。

  此外, 上海 自由贸易区在跨境人民币借贷、便利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境外资金投资国内资本市场方面的先行先试,为人民币跨境金融交易大幅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香港、 新加坡 、伦敦、卢森堡、法兰克福等地人民币离岸市场出现长足发展,大大提高了境外使用、持有人民币的便捷性和吸引力。2013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攀升至1.69。报告认为,照此增速,2020年前,人民币有望超越日元和英镑,成为第三大国际货币。

  报告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包括培育实体经济国际化、夯实人民币国际化基础;创建高效的离岸人民币清算系统;抓住有利时间窗口,加快离岸市场建设,完善离岸市场布局;完善离岸市场 法律 制度和框架等。

  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 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日益清晰,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在当前资本账户有限开放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和持续拓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流动性、有效增强人民币对境外持有主体的吸引力,是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加强境外人民币市场和境内人民币业务的良性互动,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