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论坛】学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05.11.2015  12:18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显著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部高教司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把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高度。大学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养成重要的阶段,是对学生毕生具有重要影响的阶段,因此,加强大学阶段人文教育是高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目前我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甘肃农业大学是一所有着近七十年历史的学校,所培养的数万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毕业生普遍具有吃苦耐劳、踏实勤奋的特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但近年来,由于扩招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亟待加强。特别是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毕业生同质化的现象比较明显,甘农特色不够鲜明,其问题主要是:

1.  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亟待提升。

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观念上不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不太重要的一方面内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主要依靠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只能紧抓专业教育、创造力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忽略了人文素质对科学素质的价值导向性、知识的整合性,也忽略了人文素质对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其实,人文素质不足必然导致创造能力不强,人文思维、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不能良性互动时,其创造性思维必然受到限制。同时,如果没有人文理念、社会关怀精神的引领,也必然会导致农业院校大学生对农村社会认同的降低。

2.  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存在误区,课程设置急需专门化、系统化。

与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偏差相对应,我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误区。我校人文素质课程多是在思政课程基础上发展而来。这使得我校人文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仅仅注重思政系列课程开设,忽略了其它文化课程开设。另一方面,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难以形成体系,没有形成人文选修课程群。课程开设多由教师自由上报,随意性较大,开设课程不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即使已经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其教学内容也出现单一化现象,目前所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多以“概论”或“概述”面目出现,内容很多却要用很短的课时上完,课程效果不太明显。同时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忽略了农业专业特色,忽略了人文素质对农业专业课程的弥漫性和渗透性。专门化、系统化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已是高等农业教育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3.  人文选修教学与涉农专业教学没理顺关系,人文教学亟待跨学科渗透。

在农业高等院校中专业教育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因此,能否充分通过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中所蕴含的人文文化素质知识,彰显“”中有“”、进而使同学们感觉到“”中之“”的熏陶和浸染,使得同学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对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关键之处。当前我校尚未把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全过程之中。一方面,多数专业课教师所接受的是传统分科的专业知识教育,自身所具备的人文素质知识相对缺乏,因此难以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其中。个别教师甚至认为,专业课教学不同于文化素质课,没必要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专业教学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多数学生极为重视专业学习,即使教师讲的很枯燥,学生依然能够坚持学习。这就使某些教师对在专业课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产生怀疑。最后,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教育难以量化,教学业绩难以评价。由此使得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不能有效渗透,形成不了“农文交叉、互相促进”的局面,人文教学亟待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

4.  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引领性不足。

校园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环境中的渗透和贯穿,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主体素质的内化和形成。从素质的形成来看,这种校园文化的“内化”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人文知识产品的输入和吸纳,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其次是实践中外界刺激与个人体验的互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融合为素养;最后为主体完成自身素质的建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为主体内化提供了契机,创设了情境,因此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然而,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化力仍急需提升,个别毕业生对农村认同感不强,毕业生不愿去广大农村和山区就业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与此相关。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鉴于此,加强我校大学英语课中人文素质的教育既符合课程要求,又弥补了我校在人文教育中的不足。而之所以强调加强大学英语课程中人文教育,也是对以往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偏重工具性教育的修正。

        1.  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既是对传统人文教育良好的补充,又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人文具有不同的表述。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兴盛于先秦,根植于孔孟儒家思想和老庄的道德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将人置于很高的地位,强调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价值观,主张要加强自身修养,追求济世救民的人生目标,将生命价值的实现纳入到社会价值的实现之中,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而到了近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逐步进入到中国,对中国原有的人文思想进行了补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文思想。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大批具有西方留学背景的学者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坚力量,现代中国人文思想逐渐成型。从中可以看到,西方哲学已经成为中国现代人文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媒介,在这种思想的传播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但是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了解,也是对于中国人文精神的一种追根溯源的再认识。

2.  现有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能够承担起人文教育的重任。

我校承担人文教育的只有人文学院,专兼职教师只有60余人,面对全校16000余名本科生,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同时,由于课程设置原因,开课时数少,课程单一,课程连续性不够,无法做到大学四年人文教育贯通始终。而外语学院拥有近50名大学英语教师,都受过良好的、系统的师范教育,具有文科背景,了解西方文化和哲学,同时对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也有所了解,能够胜任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任务。此外,大学英语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开课时间长达两年,这都为利用大学英语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教育创造了可能。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考虑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西方文化选修课程。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利用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人文教育虽然理论与现实情况分析都具有可行性,但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如何解决好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一视同仁,应有主次之分。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两种性质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二是教材的选用。应选择能够反映西方主流文化与思想的教材作为教学依据,同时适当增补部分课外内容。三是教师的培训。虽然外语学院教师都有着良好的文科背景,但进行系统的人文教育,仍然需要对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再培训,使得他们能够胜任新形势下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四是课时的问题。在大学英语课时进一步压缩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本文作者魏兆民为外语学院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