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少资金缺县(区)级医院“活得累”
日前,兰州市政协召集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县(区)级医院建设和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政协委员深入医院科室病房访医生、问患者,邀请专家现场座谈,为助推我市县(区)级医院新建设和新发展纷纷建言献策。据了解,县(区)级医院是辖区内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医疗中心,是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不仅承担着基本医疗、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还承担着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县(区)级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县(区)级医院的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稳步提升。但是现在仍存在着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使得县(区)级医院医护人才流失、百姓对县(区)级医院缺乏信任和县(区)级医院设备落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的出现,最终导致患者纷纷涌入省市级三甲医院。
缺乏信任,不少患者转诊省市级医院
“我有一次吃坏了肚子,爱人赶紧背着我去了离家不远的区医院。本来想着是公立医院让人放心,结果医生问诊不仔细,开了一大堆药,输了一天液体也没见好转。”市民吴玉红女士对记者无奈地说道:“没有办法,爱人便带我到市级医院检查,很快就查出我是得了肠胃炎,吃了两片药和肌肉注射后没过多久就好了。经过这件事情,我们全家觉得为了保险起见,以后就算是小毛病还是直接去省市大医院的好。”
走访中,记者对20余位患者进行了调查询问,发现有7成的患者不信任身边县(区)医院的水平,并表示不会去主动选择在县(区)医院就医。
“对于患者看病来说花钱是小事,首当其冲考虑到的肯定是这家医院是否能够治愈疾病、是否能够让患者放心安心地治病。”部分政协委员表示:“省市级三甲医院拥有知名的医师团队,也有先进和齐全的医疗设备,在收取同样就诊费用的前提下,市民肯定会选择拥有名医坐诊的大医院就诊。县(区)级医院想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立足,首先要对本医院医护人员整体素养进行强化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聘请知名度高且医术精湛的名医坐诊,同时通过多方面的成功治愈病患实例向市民充分展示医院救护病患的能力,进而提高市民对县(区)医院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人才缺失,县(区)级医院丧失竞争力
据了解,我市现拥有县(区)级医院19家,职工3527人,其中高级职称321人,中级职称874人,初级职称1948人。拥有硕士学历的43人,本科学历1393人,大专及以下学历的2099人。县(区)级医院整体表现出低学历人员较多,高层次人才缺乏的尴尬局面。
8月21日上午,记者在南关十字人才市场招聘信息栏前看到,一位中年人拿着纸笔,逐一记录着全市各个医院门诊的招聘信息。“我叫杨天翔,在村上干了近30年的赤脚医生。”杨天翔一边记录着招聘信息一边对记者说道:“我儿子在新疆上的大学,学的是临床医学,成绩很优秀。毕业后本想在省市级大医院谋求一职,却发现入职难度非常大,最后只好以聘用制员工身份在县区医院谋求一职。但医院对聘用制员工的住房问题难以解决,加之县(区)医院经营状况日渐下滑,家里人就有了让孩子换个单位的想法,我就先到人才市场来看看。”
市政协委员丁义兰建议,各县(区)医院在今后工作中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特别是专科人才培养。有关部门也要制定出具体的模式方案来带动县(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已经引进的稀缺型人才要制定出留得住政策,比如说帮助其解决住房、家属安置、子女上学等问题。同时要设置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培养,但是此专项经费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补贴才能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县(区)级医院向好的方面发展,并逐步提升其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债务危机制约县(区)级医院发展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我市县(区)级医院退休职工工资虽已纳入财政支付,但近50%的临聘人员工资和大型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维护等因素引起的负债问题依旧困扰县(区)级医院。如何能够有效的化解债务问题,从而保障公立医院有序运行,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县(区)级公立医院首当其冲的任务应当是要体现其的公益性质,但由于负债问题,使这一公益性质难以得到保障。”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建议:“有关部门要将辖区内医院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医院发展的长远规划和阶段目标,同时每年设立县(区)级医院发展专项经费,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设备投入、基药零差率补贴和招聘人员工资等均要纳入财政预算,足额补贴,减轻医院负担,轻装上阵”
委员卢蔓莉建议:“有关部门对部分县(区)级公立医院历史债务要进行清理清查,并根据其债务明细划出等级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同时,各有关部门也要严格控制县(区)级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和标准,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
政协委员在调研中纷纷表示:“当前县(区)级医院设备设施落后,竞争力不强,医疗滑坡等问题日益凸显。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医院改革和错位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县(区)级综合医院向专科医院发展或与省、市三甲级大医院合作,建立省市分院或专科临床中心,尤其要借助全国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相关政策,探索新机制,让县(区)级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同时县(区)级医院也要利用好扶持政策减轻自身压力,最终在发展上获得新的空间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