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闭幕盘点

02.07.2015  00:53

  中国兰州网7月1日消息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完成多项议程后于1日上午闭幕。此次会议的议题引人瞩目。这次会议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将对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哪些深远影响?有哪些议题值得持续关注?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了盘点。

   看点一: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就职要进行宪法宣誓

  本次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根据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

  根据决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一府两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决定的通过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树立宪法权威,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看点二:表决通过国家安全法将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本次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国家安全法。这部法律共7章,对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与职责,国家安全制度,国家安全保障,公民、组织的义务和权利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并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进行了明确。

  为提升全社会的国家安全意识,该法将每年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规定,国家加强国家安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这部立足全局、统领国家安全各领域工作的综合性法律,将为制定其他有关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并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法律制度保障。

   看点三:授权最高检在13省区市开展公益诉讼试点

  为加强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决定,授权最高检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开展提起公益诉讼试点。试点地区为北京、内蒙古、吉林、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贵州、云南、陕西、甘肃。

  专家认为,检察机关“试水”公益诉讼有助于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看点四:刑(九)草案二审稿:“医闹”“代考”或入刑严惩拐卖儿童犯罪

  继去年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之后,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二审稿提请本次会议审议。草案二审稿在完善反恐刑事法律、打击危害公共安全和百姓权益的违法犯罪、健全惩治腐败犯罪法律规定等方面亮点多多,既有对犯罪构成要件的修改,也有对法定刑的适当调整,还有针对新出现的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增补新罪。

  例如,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拐卖儿童犯罪,现行刑法规定,对于收买被拐儿童者,只要没有虐待行为或阻碍解救,可以不予追究刑事责任,草案二审稿则规定对此行为不免除刑罚。针对“医闹”现象,规定如情节严重则将入罪。草案二审稿还规定了“作弊入刑”: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作弊组织者、作弊器材或其他帮助提供者、试题和答案提供者等,将面临最高七年有期徒刑;而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考试者,将被处以拘役或者管制。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