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代表:依法依规办事 革除“人情”弊病

02.02.2015  09:59

  原标题:多位省人大代表结合“两院”报告谈反腐倡廉

  依法依规办事革除“人情”弊病

  省人大代表、未来四方集团董事长瞿金叶发言。本报记者党运摄

   中国甘肃网2月2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首席记者 梁峡林 实习生 马逸群)省“两会”上,省高院、省检察院报告引起代表们的热切关注,他们的真知灼见对如何破解人情案、不作为、执行难等热点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思路。

   依法治国首先要解决人情社会问题

  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说,依法治国、法治社会建设首先要解决人情社会问题。人情社会带来的弊病是,办事不是按规矩办,而是首先想到找熟人,许多制度、规矩、流程形同虚设,久而久之,成为社会潜规则。他建议:在全民守法上下功夫,把全民守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下去,把法律通俗易懂地交给公民,做到公民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大“两院”干部交流,减少人情案

  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建议,加大对市州法检两院工作的指导,包括市州法检两院干部交流。通过干部交流,为干部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同时也可有效减少人情案。同时,多制作典型案例宣传教育资料,教育公职人员依法办事、谨慎用权。

  省人大代表、副省长马世忠说,要不断加强法治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公安民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运用法制思维处理敏感问题,善于借助法制方式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的执法责任体系,全面推进警务公开,主动接受舆论监督,着力解决执法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公安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不作为也是最大的隐性腐败

  省人大代表、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建议,各级检察机关应加大对渎职犯罪的惩处力度,现在虽然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事难办的现象仍然存在,不作为、慢作为已成为一些部门的传染病、流行病。不作为是对发展环境极大的破坏,不作为也是最大的隐性腐败。因此,要把握新形势下的发展变化,坚持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建立惩处渎职的相关办法,加大对渎职的处罚力度。

  袁占亭认为,应加强对律师队伍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完善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评价管理办法,让律师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

   加大法院生效裁判的执行力度

  省人大代表岳淑莲说,甘肃省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将拒不执行判决的失信被执行人纳入诚信“红黑榜”“黑名单”,效果明显。

  但个别执行案件仍然存在执行力度不大、速度不快的问题。执行不力会导致诚信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利益得不到及时保护。她建议,法院应加快结案速度,营造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让失信企业寸步难行,让诚信企业获得公平发展机会。

  “法院应进一步加大生效裁判的执行力度,想方设法解决好执行难的问题。”省人大代表、兰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牟少军表示。

  省人大代表、未来四方集团董事长瞿金叶认为,目前,一些案件的办理质量仍然不高,涉法涉诉信访事件时有发生。建议进一步提升司法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健全司法制度,提高案件审判质量。

  省人大代表兰生玉、李天学、李草热、柴宗体等建议,各级法院要关注弱势群体利益,使他们打得起官司。省检察院要严格查办项目审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