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十三五”以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综述

14.11.2018  18:51
 

深秋时节,寒意渐浓,但天水市秦安县莲花镇高楼村和曾梁村两个安置点暖意融融。10月31日,莲花镇组织干部群众分别在高楼村、曾梁村举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乔迁仪式,62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喜迁新居。

这是“十三五”期间我省不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一个小镜头。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省计划对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其中集中安置(10户及以上)37.7万人,分散安置12.3万人,共涉及12个市州70个县市区。截至10月底,集中安置点全部开工建设,其中1122个已竣工,竣工率65%;安置住房竣工8.3万套,竣工率72%;搬迁入住29.6万人,入住率59%。

优化顶层设计 确保“搬得出

我省是全国最早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省份之一,早在2001年就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省份。2001年至2015年,全省累计搬迁贫困群众22.4万户111.6万人。

十三五”以来,国家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为此,我省全面落实省级统一领导、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的易地扶贫搬迁责任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等“1+4”工作方案,对“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总体目标、资金来源、支持政策、项目管理、融资平台运行、后续产业发展、成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规范。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如何确保搬得出,是首要问题。为确保把易地扶贫搬迁的“帽子”戴在该戴的贫困户头上,我省充分发挥项目县区基层党组织、帮扶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作用,针对新政策与原有政策变化,对群众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和情绪疏导,动员搬迁群众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到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来。

为了让贫困户早日住进新居,各地始终把精准识别放在首位,按照“农户申请、民主评议、逐级公示、层层审核”的原则,将全省需要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的50万建档立卡群众确定到户到人。2017年以来,省发改委会同扶贫部门指导市县对建档立卡搬迁对象进行动态调整,并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内对动态调整后的搬迁对象进行标识,做到有进有出、对象精准,同时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加大后续扶持力度 确保“稳得住”“能致富

安居乐业,如何才能让群众“搬得出”、更能“稳得住”呢?

在三甲集镇水家村西裕工贸电商扶贫加工点车间里,上百名贫困群众正在进行皮毛裁制及面料加工。来自康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贫困户马春兰已经在这里工作快半年了。她高兴地说:“不仅搬进了新房子,还有了新工作,每月能挣到2000多元,日子越过越好了!

甘肃西裕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将产业扶贫车间建到村镇、农户门口,全力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以产业扶贫助精准脱贫,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广河县扶贫加工车间,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尽快脱贫。公司在临园经济开发区皮毛物流中心设立加工扶贫车间,在庄禾集大庄村设立电商扶贫加工车间,在庄禾集红星村设立羊皮加工扶贫车间,在临园经济开发区设立棉被加工扶贫车间,带动群众实现就业632人,其中贫困户246人,易地扶贫搬迁户124人。

为加大后续扶持力度,我省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按照“一户一策”要求,省发改委指导市县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纳入产业到户扶持范围,认真落实省上出台的“三变”改革、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及扶贫车间等产业扶贫政策,通过特色种养、扶贫车间、乡村旅游、公益岗位、资产收益分红等多种措施,引导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就地就近就业,因人因户精准施策,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因地制宜支持搬迁群众发展富民产业,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各市县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针对搬迁群众逐户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结合产业扶贫、转移就业和兜底保障等措施,同步开展产业培育和就业培训,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

对继续耕种原有土地、主要从事种养业的搬迁农户,探索实行“政府投资、集体所有、主体经营、带动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如定西市安定区积极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将后续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当地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有效解决了搬迁对象后续发展和增收问题。

对利用国有农林场和新开垦土地作为安置用地,整乡大规模集中搬迁的群众,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带动搬迁群众在产业链上增加收入。如武威市古浪县依托黄花滩和生态绿洲小城镇安置区,整村整组搬迁南部山区贫困群众3.6万人,初步建立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搬迁群众收入显著提高。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全省已通过发展特色农林业扶持12.6万人,发展劳务经济扶持6.7万人,发展现代服务业扶持2.39万人,资产收益扶持4.37万人,社会保障兜底1.3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