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中考2373人享受统配

13.08.2015  14:52

  原标题:今年我市中考2373人享受统配 计划明年将继续推行统配计划

   中国甘肃网 8 13 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记者 孙亚斐 实习生 陈星宇)今年师大附中的中考分数线为628.5分,而兰州市第十二中的马胜龙同学却以与分数线相差20几分的603.5分被师大附中录取。让他得以圆梦的重要因素就是我市已经实行了九年的中考统配计划。8月12日,市教育局副局长南战军就近期出现质疑我市中考政策的言论进行正面回应,并表示,仅今年就有2373名考生享受到统配计划的红利。同时,他也表示,中考统配计划极大的促进了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6年我市统配计划将继续实施并扩大比例。

  质疑统配计划比例过大

  南战军表示,近期,网上出现了部分家长因自己的孩子高分落榜而质疑我市中考政策。其中,这部分家长主要针对统配计划比例意见最大,他们认为这一政策影响了高分考生的利益。甚至有的家长还认为,因为统配计划的存在,严重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还加剧了高分考生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高分考生和低分考生混编在一个班级内,容易让低分考生产生自卑感。对于家长的质疑,南战军当日进行了正面回应。

  回应从5%到60%统配历经九年

  南战军表示,2007年我市首次开始实施统配计划,当时的比例只有5%。而在经过了九年后,2015年我市中考统配计划比例扩大到60%,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以今年为例,我市统配计划共有3083个名额,实际录取为2373人,占对口计划的72.28%,统配比例只有43.37%。对于我市明年是否继续实施统配计划,南战军表示,统配计划实施以后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市明年将继续实施统配计划,那么是扩大到65%还是70%,要根据明年的具体情况来定。

  统配杜绝了初中择校热

  南战军表示,过去初中择校非常严重,学生无序流动,近年这一现象已经明显得到遏制,今年尤为明显。因为,凡是择校的学生中考不得参加统配计划。第二,初中择校现象缓解后,初中学校的教育生态得到了优化,办学热情进一步激发,为教育质量评价创造了科学条件,整体质量有了提高。第三,兰州市中考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学业考试为达标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实施成果的一次检验,这就要求在中考科目设置、中考命题、考试方式等方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统配生政策让每所初中学校的学生均有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就会释放初中学校的改革活力,减少唯分数论带给他们的压力。

  调查初中校激活薄弱校拉动均衡发展

  兰州第十二中学的校长李向荣坦言,十二中是一所薄弱初中,其中90%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居无定所没时间带孩子,但都是兰州的建设者,这部分家长相比城市的家长来说,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有所不同。“说白了,以前我们学校的学生,打架都是常有的事,进了十二中能不能考上高中,他们根本就不奢望,更不要说省级示范性高中。”李向荣说。然而,有了统配政策后,现在的十二中已今非昔比。孩子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只在校内竞争,课业负担也轻了。五十六中雷副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前身是铁设中学,移交地方后,因为家长的不了解,学生流失严重。雷校长告诉记者,实施统配计划后,他们就敢组织学生开展非文化课的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据他介绍,他们学校2010年的报到率只有78.01%,到2014年提高到90.68%。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有些个别民办学校在录取时采取了设置门槛进行“掐尖”的做法。当大量的高分考生遇到有限的统配计划后,确实加剧了他们的竞争。对此,南战军认为,家长应该理性对待中考。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中考的分数只代表中考的成功与否,并不能以此判定考生一生的命运。

  高中校曾经有顾虑三年后更加踏实

  兰大附中校长王晶告诉记者,刚开始实施统配的时候,自己和一些家长心里也觉得成绩高一点的学生是不是更容易提升,对学校来说更容易出成绩。2012年共有140个统配计划录取的学生,三年后这些考生今年的一本上线率为55%,二本上线率为50%,二本上线率与全校的成绩大体持平,一本上线率略微低一点,这也是正常现象。从这个数据来看,之前的顾虑是多余的。

  二十七中校长焦宪庆坦言,在实施统配计划前,独立高中应该按照省级示范高中最低控制线录取。但是,由于生源和报名人数的种种原因,二十七中录取的最高分也不超450分,更别说按照省级示范线录。这个实际情况也让这个学校处境尴尬。实施统配后,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去年开始全部按照省级示范校录取。今年他们还录取了几名600分以上的学生。“这些学生对我们来说就是宝贝啊。”焦宪庆笑着说。

  南战军表示,如果中考录取按照分数“一刀切”,640分以上的划给一个学校,那么那些500分的高中校该如何发展。相反,如果一个学校都是顶尖的学生,会形成惰性,他们会觉得不用太努力就可以让升学率维持在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