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美国“农超对接”

02.12.2014  13:15

    核心提示:由于打入美国超市或连锁食品店对农户资质和农产品质量有一定要求,不少时间充裕的农户或小农场主干脆直接面对消费者,尝试“农夫市场”、采摘游和社区农场等销售方式。

    在美国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直销”观念非常普及,绝大部分蔬菜等农产品通过大型超市、连锁食品店卖给消费者,省去了中间环节;近几年,美国各地的“农夫市场”经营得红红火火,农户也因直接面对消费者尝到甜头。

    农超对接覆盖八成农产品

    美国是一个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农产品的主要流通特点是:集中生产,分散供应。

    鉴于农产品的生产区域化比较高,且生产者通常是具备企业化生产能力的农场主,有实力去寻找农产品需求者,直接提供大批新鲜的农产品;另一方面,随着连锁商店规模的不断扩大,沃尔玛一类的大型超市、克罗格等连锁食品店纷纷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直接到产地组织农产品采购,农户和超市的高效对接由此形成。

    2007年一份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大约八成农产品从产地经物流配送中心直接送到零售商,而经由批发商处的销量仅占20%左右。较高的直销比例减少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

    美国密苏里大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直接将农产品出售给零售商的销售模式不仅适用于大型农场,对小农户同样适用。

    只是,鉴于超市等零售商需要定时、定量供货,在向超市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农户安排好农作物的采摘时间尤为重要。而且,超市一般要求农户接受过食品安全培训、购买产品责任险或得到第三方担保。

    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

    由于打入超市或连锁食品店对农户资质和农产品质量有一定要求,不少时间充裕的农户或小农场主干脆直接面对消费者,尝试“农夫市场”、采摘游和社区农场等销售方式。

    “农夫市场”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早市,在固定时间于指定的街区或广场运营,向农户收取的管理费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艾奥瓦州有机果农乔·林奇曾介绍,如果把农产品卖给食品店或中间商,只能按折扣价出售,但通过农夫市场,生产者可免受这方面损失。

    还有一些农户自谋直销出路。密歇根州的吉姆·范斯滕基斯特是第四代菜农。他在接受美国《赫芬顿邮报》记者采访时说,上世纪90年代末,连锁食品店运营商克罗格公司终止了和他的合同,“当时对我们打击不小”。但此后,范斯滕基斯特摸索出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他现在开始向一系列客户供货,包括小型超市、当地饭店等,“转型让我们的日子更加平静”。

    美国还有许多专供当地社区的生态农场。马里兰州的有机农场经理麦克·赫勒经营着一家“社区农场”。他介绍,社区农场有300户家庭会员,每户每年缴纳会费5500美元,可定期到农场领取有机产品。

    由此可见,无论是销售给大型零售商,还是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美国农产品销售流程大多倾向于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使生产商和终端商直接接触。

    行会、物流、政策缺一不可

    美国农产品直销普及离不开多重辅助因素共同起作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组织和销售组织的发达为缩短流通链创造了条件,使生产者及其组织与大型零售终端组织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方便了农产品直销。

    美国有着悠久的行会传统,同一州的果蔬农民,特别是经营大农场的农民,往往会组建行业协会。协会记录有本州多年来的产销数据,在需求方面统一与本地和邻近州、县食品加工厂、超市、餐馆,甚至是国外进口商洽谈供货协议。果蔬协会作为供需方之间唯一的媒介,也减少了食品供应链中不必要的环节。

    为使农产品流通高速快捷,美国建有许多专门为农产品交易服务的组织,如装卸运输公司、加工包装和分类配送中心等;另外,整个物流过程还运用了冷链技术设备,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损耗。

    美国政府的有效调控也必不可少。首先,政府制定有关农产品物流法律法规,几乎每一个农产品流通环节都有明确法规,维护了流通秩序、提高了流通效率。

    其次,美国政府出台农业扶持政策,不仅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也重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公路的修建与维护。艾奥瓦州农业部长比尔·诺西去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村地区的州际公路由联邦政府负责修建与养护,其他公路由州和地方政府负责。

    此外,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加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计算机商业化和实用化推广带动了美国农业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建设。如今,为解决供需不对称难题,农业部农业营销服务局在网站上提供了各州详尽的农产品价格跟踪报告,方便农民了解农产品价格走势。 □据《国际先驱导报》杜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