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王娅亮: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不竭的精神动力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11级 王娅亮
首先,感谢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教育厅、共青团甘肃省委员会等给了我参加这次活动的机会,我深感荣幸,亲身体验老一辈革命烈士走过的艰难生活,聆听了红军的故事,亲眼目睹了红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画面,见证了红军烈士们二万五千里长征靠野菜、树皮充饥的艰难岁月。此次红色之旅活动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发生在甘肃的红军长征历史,深刻的感悟到长征精神。
红色之旅第一站会宁,这座看似平凡、其实质蕴藏着让人刻骨民心的革命历史和淳朴的民居的城市、精致的剪纸、生动的皮影展现了会宁人纯真朴实的品质,一位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人民教师教诲我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当我亲身走进三军会师纪念塔以及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看到那栩栩如生的雕塑,一幅真实的照片被岁月吞噬了的战士的遗物,一幕幕映入我的眼帘,似乎脑中浮现出他们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当看到战士们的草鞋、皮带、御寒的衣物,我顿时心中感到羞愧和自责,有愧于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对革命历史、长征精神,我竟是那么的浅薄,作为90后的大学生,我们为什么会对今天富裕的生活过的理所当然呢?原来,我们真的需要缅怀、需要洗礼、需要感悟。
位于静宁界石镇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园,由胜利指针雕塑、毛泽东故居、缅怀厅、适忆厅等组成,栩栩如生的再现了革命烈士的足迹,见证了红军长征历经的艰辛,最终迈向胜利,一位13岁的青年余新元参军入伍,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此时此刻,我在想13岁的我们衣食无忧,坐在敞亮的教室听着童话故事,又何曾体会到她人生辛苦的岁月。
华池南梁革命根据地,红色精神积淀深厚,与延安一脉相承,在国内二次革命战争后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员力等人创建的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里因“刘巧儿”闻名,在纪念馆内唱我们耳熟能详、但不常唱的民歌《军民大生产》,让我激动万分;与此同时,又有一缕缕的忧伤,当时的革命战士就是用这样一鼓作气的势气打下了我们的江山,听着“魏文清”老人讲述他的历史,谱写了一篇三十年来无错投、漏投的先进事迹,正是他的无私奉献、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搭建了南梁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看到列宁小学艰苦学习的环境、与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这所小学培养处了一批批接班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奋发图强、学以致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他们为我们谱写的人生乐章。
经过跋山涉水,整整十二小时的奔波劳顿的,来到了四面环山、夹在郁郁葱葱的秦岭之间的两当县,凝望着河岸被点点灯光点缀的翠绿山峰,这里就是“娃娃主席”习仲员力领导的“两当兵变”旧址,为巩固红色政权做了许多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地,此时站在两当兵变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石碑下,我在深深思虑,我们就是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新一代继承人,我们要不负自己肩上的重担和责任。
腊子河奔涌着银白色的浪花,宁静的腊子口,军号惊人回响,唤醒了沉睡的战士,天险腊子口战役,革命烈士踩着悬崖峭壁,最后炸出了一丝希望,见证了红军战士奋战的身影,让我们难以相信子弹是怎样穿过英雄们的胸膛的,他们又是用何种坚定的信念阻挡一道一道敌人的进攻的。这里的山脊延绵着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精神,我更应该学习这种不怕牺牲、不怕风淋弹雨的精神,来捍卫我们的美好河山。
革命烈士用青春在陕甘边去播撒革命火种,来到通渭县文庙街小学,映入眼帘是一个“V”雕塑。在这里,不仅举行了全军文艺大联欢,还朗诵了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激情豪迈的诗篇极大地鼓舞了长征战士们前进的动力,当知道这么激动人心的故事,我们唯有薪火相传,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才不负自己,不负国家。
通过短短的9天红色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异常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革命先辈们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抛头颅洒热血,坚定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论受到何种不公待遇和挫折,仍然坚持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履行使命、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动力,是我们立身做人的精神支柱。
作为一名普通的当代大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实做起,从平时的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的做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因为我相信,只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即使在最普通、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可因创造出非凡的奇迹,正视面对挫折和失败,始终相信“水滴穿石,绳鈱木断”关键是坚持,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明辨是非呢,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锻炼我们的能力,激发我们的潜能,才能胜任长征精神的接班人,借长征之苦、艰苦奋斗,加强对党的认识、灵魂的洗礼,弘扬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传承,发扬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