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依法亮剑保护文物 公益诉讼立案监督471件

30.12.2020  10:22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甘肃网12月29日讯 (本网记者  宋芳科)始建于宋代的湘乐塔,塔基东部形成大坑,威胁塔身安全,蜿蜒曲折的长城有些城墙成了院墙、圈舍墙。在甘肃大地上的这些文物随着时光推移将何去何从?由甘肃省人民检察院联合甘肃省文物局开展的国有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为这些文物的生存状况带来转机。

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丁霞敏

  12月29日,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丁霞敏在出席甘肃省人民检察院、甘肃省文物局国有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新闻发布会时表示,近年来各级政府、文物部门逐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但由于甘肃自然环境总体脆弱、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因自然和人为原因破坏文物本体及赋存环境、历史风貌等问题依然存在,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文物管理使用者直接责任履行还不够全面到位,文物保护不力问题有待解决。

  陇上名观玉泉观,紧邻古建筑群建设了经营性场所“竹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人崖石窟“罗汉堂”西侧凭空多了一间新盖的药王庙。酒泉肃州区下河清古墓群位于农田之下,长年灌溉危害地下文物安全。诸如此类人为、自然的破坏正在影响着文物的赋存环境,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对文物的损毁将不可逆。

  甘肃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马玉萍在发布会上表示,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通过对全省文物安全案件事故梳理分析,甘肃省文物局与甘肃省检察院充分协商、沟通,决定聚焦“法人违法”,重点对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等8类高发频发、且查办难度较大的违法情形开展监督。突出问题导向,推动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或历史遗留问题。

  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丁霞敏表示,今年2月份,甘肃省人民检察院与甘肃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国有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全省开展专项监督活动,聚力保护文物,护佑文化根脉,服务甘肃文物保护传承。

  丁霞敏说,比如,针对媒体反映武威凉州区部分长城遗迹存在部分遗存成为当地人的宅院墙、圈舍墙和人行道,长城墙体被村落和农田包围,风化风蚀严重,存在人为采挖、碾压等破坏情形的问题。甘肃省检察院决定正式立案办理长城保护行政公益诉讼监督案,成立由朱玉检察长担任主任检察官,第八检察部、检察技术信息处、警务处等部门干警组成的专案组,对省内14地28处长城遗存进行了现场调查。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甘肃省检察院主动与相关行政机关及武威市、定西市人民政府进行磋商沟通,充分听取被监督单位的意见建议,分别向武威市人民政府、定西市人民政府和相关行政机关宣告送达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被监督单位收到检察建议后,及时书面回复,积极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武威市政府专门设立了武威市长城文化保护研究院,在每个县(区)设立长城文化保护站,专门从事长城保护工作,检察建议指出的问题已全部得到解决。

张掖山丹境内的一段长城(本网资料图)

  同样通过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监督,玉泉观的“竹园”,仙人崖的药王庙被拆除和移除。饱受自然侵害,地基出现问题的宁县湘乐宋塔进行了地基加固,目前当地文物保护部门正在申请湘乐宋塔周边环境治理和塔基加固项目,确保彻底消除隐患。         

  而位于肃州下河清农田中的古墓在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介入后,当地区划了古墓保护范围,并建设了防水设施,古墓主体得到最大程度保护。                 

  丁霞敏说,截至目前,全省检察机关共摸排文物保护案件线索503件,立案471件,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419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1件。向省级相关行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1份,向市级政府发出检察建议2份,向县级政府发出检察建议1份,向市县级文物保护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及其他负有文物监管职责的管理部门发出检察建议415份。专项活动期间,通过磋商解决问题14件,99.7%的问题通过诉前程序得到了有效解决。

甘肃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马玉萍

  马玉萍说,文物部门联合检察机关开展调研摸排和沟通会商,聚焦文物保护重点难点问题,采取灵活管用的方式,精准监督,持续监督,一批文物安全隐患、文物保护区内违章建筑和低级别文物管理缺位等文物保护突出问题得以解决,进一步改善了文物保护状况,全省文物安全形势平稳向好。

  2021年,甘肃省人民检察院与甘肃省文物局将继续联合部署开展深化国有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重点紧盯石窟寺保护、史前遗址、红色文化等领域的违法情形和难点问题,加强与相关行政机关的沟通协作,强化案件办理,以办案实效回应文物保护现实问题。

嘉峪关关城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