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既要跳出一亩三分地,又要种好一亩三分地
开栏的话
2014,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
近半年来,京津冀备受关切。注入前所未有的“国家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澎湃脉动,会有怎样的共鸣?
历时两个多月,本报记者辗转京津冀数千公里,深入采访调研。从三地决策者到普通农民,从企业高管到市场摊主,且听且看,且行且思,触摸走进“春天里”的这片热土。有为无畏,蹄疾步稳,又一个肇始于春天的故事,正在北方中国雄浑落笔。
从今天起,本报开辟“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就这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伟大实践,推出来自京津冀一线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京津冀,进了北京今年高考题。
2014年春天以来,“京津冀”的话题,炙手可热。
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三地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主持召开座谈会,确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迄今为止在最高层级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新战略”“全面深化改革的‘平津战役’”“历史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在专家与媒体的评说中,京津冀被予以最高规格。
为什么是京津冀?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京津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是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大样本——
“你加一把锁,我勒一道绳”——行政壁垒多,市场分割多,关起门来搞发展多,区域协调顽症常受诟病。
“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著名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院士14年前描绘的京津与河北这一发展落差,至今不减反增。特大城市孤岛式、割裂式、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必须调整!
卫星云图“灰锅盖”,华北地下“大漏斗”——空气受不了,水也受不了,资源环境约束成为三地发展的最尖锐矛盾,大自然向传统发展方式亮起红灯!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敢于深化到京津冀这样的老大难问题中去,啃了硬骨头,才能产生改革的深度效应。”专家评论切中肯綮。
作为改革的试验田,京津冀要破什么、立什么?
“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成为打开京津冀的一把钥匙。
“河北的胸膛里跳着北京、天津两颗心脏”,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纠结,京津冀感受比谁都深。
30多年前,就有了首都圈的概念。但三地似乎总是捏不到一块。京津冀区域规划编制10年前启动,至今依然“待产”。
“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关键看如何用。既要跳出一亩三分地,又要种好一亩三分地,京津冀协同发展,难度系数极高。
从“绝不以一地之小私损三地之大公”,到“要当国家干部,不做地方干部”——如今,要有序抱团意识强了,紧紧“抱权”的观念壁垒悄然消解,发展写入一张图正在破题。7月31日、8月6日,京冀、京津分别签署7项、6项合作文件!
不同于上海自贸区开启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试验,京津冀试验田,更关注对内开放,聚焦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不要把难题都给后人”——筹谋京津冀,是解近忧,也是谋长远;是韬略,也是担当。
协同发展,变“你有我有全都有”为“你好我好大家好”,涉及资源配置、区域分工、利益格局的战略性调整,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不通,须痛下决心大破大立。
“城市功能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过犹不及”——咬定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北京坚定不移地推动首都人口和功能疏解。
少了瑜亮情结,少了定位模糊,立足错位共赢,高铁同城时代的京津,全力唱好“双城记”,带动区域从一群城市变成一个城市群。
压钢、压煤、压水泥、压玻璃,河北壮士断腕,渴盼在借力京津中沉淀新经济元素,接骨重生,绿色崛起……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京津冀协同发展,始于一域,剑指全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探路。
当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多年的两位数转入到“七上八下”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行稳致远,需要探寻全新动力。
带动北方经济、连接南北发展,潜力巨大的京津冀被寄予厚望。
审视京津冀,经济实力难以比肩长三角、珠三角,但从教育、人才到科技创新,区域竞争的核心优势让人惊羡。
抢占竞争制高点,京津冀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协同,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力量最佳凝聚。
6月,中关村创业大街开启,中国硅谷,正加速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创业中心。
天津滨海,河北秦皇岛、保定……眼下,复制中关村,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风生水起。
用好后发优势,重构京津冀,激活环渤海,中国经济“第三极”正在书写新传奇。
从珠三角,到长三角,“春天的故事”依次奏响30多年来的时代改革强音。这一次,渤海湾畔,让我们再次倾听……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8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