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专题深思)

22.10.2015  10:40

  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的集聚区域,也是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的区域。西部地区由于产业集聚度不高,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改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应充分考虑区域内在因素和区域间的关联带动,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度。

  提高中西部地区对要素的吸引和利用能力。区域发展差距不仅取决于要素存量差别,还取决于吸引和利用要素能力上的差别。中西部地区提高对要素的吸引和利用能力,首先应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要素流动、聚集创造必要条件;其次应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第三应提高开放水平,强化同外部的经济合作与技术交流;第四应完善制度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倡导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第五应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加强园区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技术研发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努力以技术追赶实现跨越式发展。

  处理好产业集聚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关系。产业集聚中心区域经济增长较快,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人口密度较大。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产业集聚中心区域流动,是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结果,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但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外围区域产业份额下降,表现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产业集聚区的外围区域不仅是中心区域的要素供给地,也是中心区域的产品销售地。外围区域长期发展缓慢、居民收入水平低下就会限制整个市场需求的扩大,进而制约全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处理好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关系,需要在强化中心“极化效应”的同时,注重发挥中心对外围的“涓流效应”。作为区域生产中心、贸易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运输中心,中心区域应加强对外围区域信息、资金、技术等的扩散,带动外围区域经济同步增长。

  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中心区域对外围区域的“涓流效应”,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外围区域发展滞后的局面。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目前,东部地区产业集聚趋势已经出现拐点,市场拥挤效应通常会使对工资差距敏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与本地产业前后向联系较弱的产业首先转移出去。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注重增强产业间的前后向联系,注重承接产业与原有产业的结构互补。同时,为了避免盲目承接产业转移而被锁定于价值链末端,应根据地理区位和要素禀赋情况,确立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创新产业或主导产业,在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和运输成本的基础上,围绕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合理的专业分工格局和经济发展圈层。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应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调整优化,并肩负起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和引领国内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双重任务。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