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青山产业兴 ——安定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27.10.2016  16:03

  近年来,安定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和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发展绿色经济。

      “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封育18.11万亩,并先后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省梯田建设工程优秀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县)等荣誉称号。

      金盆山是巉口镇对面的一座山,由于十年九旱等因素,过去这座山一直是荒山秃岭,当地人形容说:“山是和尚头,到处鸡爪沟;有地牛难耕,下雨泥横流。”但是,如今这里已经种满了松柏,放眼望去一片绿意。

      安定区依托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把坡耕地整治、荒山绿化、沟道治理有机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封禁措施等各项措施综合配套,整乡整村、整山系、整流域集中连片、规模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出现了巉口金盆山,内官锦鸡塬、官兴岔、关川河,城区东山、南山、天定平定高速公路沿线等一大批集中连片、质量好、标准高的造林精品工程。今年以来,又在乡镇面山、乡村道路、贫困村社、农村“四旁”等区域和地段栽植苗木达到250万余株。

      过去的荒山秃岭变成青山翠岭,给这里的乡亲们带来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近日,鲁家沟镇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枸杞采摘季,定西陇原红枸杞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战荣带着前来打工的200多名村民有说有笑地采摘枸杞鲜果。他高兴地说:“现在我们种枸杞,技术有人指导,收成有保障。每年摘果的这个时间,就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据介绍,今年,他所在的合作社收入最少也要250万元,而加入到这家合作社的30户农户每户至少可以获得2万元的分红。

      在内官营镇边家村,同样是一番喜人景象。2014年,村民王亚武流转土地100亩,投入资金50多万元建成了油用牡丹育苗基地,并成立了亚武绿源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两年多的发展,基地里三年生油用牡丹苗达到了200多万株。王亚武信心十足地说:“油用牡丹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榨油。近几年,牡丹油的市场前景相当好,合作社每个社员的收入都在15000元以上。”

      近年来,安定区委、区政府充分借助退耕还林契机,找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良好格局。今年,安定区采取“以户集中、以社连片、逐年营造、规模发展”的路子,在19个农村乡镇投资575.5万元新建林果基地2.3万亩。一批以鲜桃、核桃、枸杞、草莓、牡丹等为主的优质特色林果基地正在崛起,林果业已成为助农增收的“重头戏”。

      安定区林业局副局长董俊盛说:“目前,全区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14万多亩,进一步拓宽和优化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为助推精准脱贫搭建了平台。有了青山绿水,就有了金山银山。”

      王耀珍是白碌乡福星村一位普通农民。2015年,他流转土地2190亩,种植紫花苜蓿,建成了饲草加工厂,成了当地有名的“草”老板,产品远销省内外的十多个养殖企业,年销售额达到20多万元。他感慨地说:“前些年我们这里可以说寸草不生,近年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紫花苜蓿种植等项目,变化太大了,坡地变成了梯田,荒山变成了绿山。”

      在符家川镇兰心村,村民党春香正在打理着自己的林下养鸡场。2014年,她建成了占地30亩的放养鸡基地,当年投放鸡苗1200只,收入10万元;2015年,更是突破了12万元,并注册了“党女子放养鸡”商标。党春香详细介绍说:“林下放养鸡自由活动空间大,吃的是草和虫子,健康、绿色,肉质好。”

      近年来,通过发展林果种植、林药种植、种苗花卉、林下种草、林禽养殖,以及依托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舍饲牛羊、养猪、特种养殖及兴办森林人家、农家乐等,安定区林下经济开始悄然成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截至2015年底,全区参与林下经济发展农户达到10921户,涉及19个乡镇304个村,林下经济总产值达0.9亿元。(记者杨世智 通讯员雪永鹏 易思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