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报:甘肃农村群众踏通途奔小康
在农村公路率先发展的带动下,甘肃58个贫困县农民收入平均增幅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2到3个百分点。
特约记者 段兰芬 通讯员 马琼晖
层峦叠嶂、树木葱茏的陇南山地间,一条条通村公路纵横交织,在陇原大地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昔日山大沟深的村庄,如今因道路畅通,沟壑变通途。
目前,甘肃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1万公里,全省所有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畅率达95%以上,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99.86%和90.56%。
在农村公路率先发展的带动下,甘肃58个贫困县农民收入平均增幅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2到3个百分点。
5年投资363亿元
“以前村里都是羊肠小道,去县城先要走到20公里外的陇东乡,再乘班车到县城。现在村里通了客运班车,坐班车直接到县城只需 1个多小时。”天水清水县山门镇旺兴村村支书郭子孝说。
曾经梦想走出大山的旺兴村村民,如今实现了出门有路、抬脚上车,村民开始通过种植核桃等经济作物,谋划着致富路。郭子孝说:“我们这里农作物很多,路通后,村民通过卖核桃、花椒,年人均收入从2700元上升到了5000元。”
甘肃全省共有6220个贫困村,贫困地区几乎覆盖了所有市州。在诸多致贫因素中,交通不便仍然是制约脱贫致富的瓶颈之一。2013年开始,甘肃省启动交通扶贫率先行动,逐步解决了全省剩余建制村的通畅问题,全面提高了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
5年来,全省投资36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5万公里,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4.74万公里。目前,64个集中连片和其他“老少边”县(市、区)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9.76%,两市一县(庆阳、平凉和会宁)革命老区达到100%,17个插花县达到99.93%。
如今,和清水县旺兴村一样,曾经“苦甲天下”的定西市也因农村公路的不断畅通,打开了马铃薯的销路。如今,仅马铃薯一项每年就给农民增加人均收入近百元。
农村公路养护公益性岗位也是帮助农民增收的方式之一。天水市秦州区在各村设立596个农村公路协管员岗位,负责通村道路的养护、清扫工作,每人每年发放3000元。据估算,近5年来,甘肃省农村公路在建养管工作中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达50多万个,农民工通过参与公路建设增收近20亿元。
农村电商让村民收入翻番
近两年,陇南成县陈院镇梁楼村、小川镇广化村等地村民纷纷返乡创业,让他们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之一就是村里的路好了,农村的生意比以前好做了。
陈院镇梁楼村村民梁家豪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淘宝,现在专职在梁楼村电商村级服务站为村民在网上购买农具、家电、衣服等用品,不仅方便群众购物,自己每月还能得到平台返利4000多元。“我不会操作电脑,小梁一直帮我在网上买东西,购买的货物能直接送到家,太方便了。”前来购物的村民单彩兰说。
不同于梁家豪,在武汉打工多年的小川镇广化村村民陈小光回到家乡,帮村民把自家种的东西在网上卖出去。他带领一个同村村民和一个贫困户创办了深山原电子商务公司,专门上门收购村民自家种植、养殖的核桃、蜂蜜、鸡蛋,加工后,在电子平台上进行销售。“当时返乡创业前,我们也进行了考察,成县的交通确实变化很大,尤其通村公路基本全覆盖,我们进村收购农产品很方便,物流也很畅通。”陈小光说。
随着县乡公路网的完善、通村公路的畅通,有55个村设立了淘宝村级服务站,当地顺通物流园在113个村设立了类似的电子商务服务点,共覆盖全村90%以上的村庄。道路的畅通不仅带来农村电子商务的兴盛,也给村民带来增收。“以前核桃卖五六元一斤,现在网上卖能卖到10到20元,我现在有9亩核桃园,一年能收入两万多元。”梁楼村村民朱小艳说。
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打通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降低了物流成本,推进了农村交通物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物流服务。
村路通了 游客来了
“去年来的还都是本地游客,自从博峪村通村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外地游客也陆续来了,周末来我们牧家乐的游客能达到300多人。”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村民王建中说。
2016年起,甘肃省平均每年每村建设10公里沥青(水泥)路,每公里补助20万元用于示范村村组(社)路、产业(园区)路、旅游路硬化,仅2016年全省就完成“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硬化4301公里。
“以前闲在家里,没有致富门路,现在路好了,建起了农家乐,咱们也都忙起来了。”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村村民苏继伯说。曾经,因交通不便,中川镇是许多人望而止步的地方,如今,一条纵横交错的硬化公路把山里的生活和山外的世界紧紧相连。
农村公路的建成,使得物流运输成本大幅下降,带动了特色农业、乡镇工业、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在农村公路率先发展的带动下,很多群众摘掉了“穷”帽子,为全省扶贫攻坚奠定了交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