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交通六校建筑联合毕业设计答辩在线上开展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经开题研讨、中期汇报和毕业设计终期答辩前的精心准备,6月2日,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参加的2020年交通六校建筑联合毕业设计终期答辩圆满结束。
本次联合毕设由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主办,共有来自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6所高校的69位同学、18名答辩教师,10位业内特邀专家分三个会场开展了线上联合答辩。
我校参加的12名学生共分为三组,分在三个答辩会场。第一分会场参加答辩的是吴城昱和沈佳文2位同学,设计作品《活力街坊,巴适生活——基于“TOD+”模式的成都地铁川师大站TOD综合开发概念方案设计》基于“TOD+”的土地混合开发,围绕成都川师大站周边核心区进行了高密度的功能融合,结合空间垂直开发,营造了商业和地铁站一体化的综合开发模式。该方案建筑单体设计细致深入,工作量饱满。
第二分会场参加答辩的是路畅、李鹏飞、朱蔓嘉、吉兴瑞、黄安娜和卓金明6名同学,设计作品《复城.慢岛——成都市地铁四川师大站TOD综合开发城市设计》采用一镜双城理念,将地上元素在地下空间多样化呈现,实现了复城的设计意向,同时以TOD为中介,采用地下空间拓展、步行体系的穿插及生态绿地和公园空间的串联,营造出丰富的生活场景。本方案设计理念清晰,规划内容深入,建筑单体表达完整。
第三分会场参加答辩的是闫海龙、李学玲、张永德和吕睿4名同学,设计作品为《文蜀织新.5D融城——基于“TOD+”的成都市地铁四川师大站TOD综合开发城市设计》,方案借鉴了成都“蓉城”和市花芙蓉花的意向,结合柔性城市和柔性空间的设计理念,采用曲线场馆式建筑设计的模式,设计水系贯穿基地并和周边沙河水系衔接的模式,柔化了城市的空间界面,同时,通过建筑内外空间的融合过渡,营造了多功能、多体验的建筑空间意向,方案设计深入细致,设计意向诠释清晰。
小组答辩后,三个答辩组对所有的毕业设计作品进行了总结点评,我校的三组毕设方案作品都得到了答辩组的高度认可和好评。最后,答辩组评选出6组团队作品进行了颁奖,我校由连华和康华军老师指导,路畅等6名同学在设计过程中团队协作表现突出,荣获“最佳协作奖”。
在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下,本次联合毕设使我校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师生共享了内容丰富的线上教学交流学习,交出了满意的毕业设计答卷,也就此拉开了2020届毕业设计的序幕。
(文图/连华 来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