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河西——“新丝路 大交通”交通文化之旅采访系列报道之三
武威:金色大道成为起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动脉
西出乌鞘岭,进入丝绸之路的重镇,河西走廊的第一站,采访团一行来到武威。武威是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之一。这座因汉武帝彰显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开辟丝绸之路的“武功军威”而得名的城市,在汉唐时期是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商品中转、交易、展示、金融中心,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史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美称。而今,武威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正是在武威的雷台汉墓出土,武威也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8月23日,艳阳高照,碧空如洗。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位于凉州区黄羊工业园满家滩的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一座座正在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大厦,一处处商贾云集的繁华场面,洋溢着生机和活力。综合楼内巨大的中心规划建设模型顿时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大家纷纷举起手中的摄像机和照相机、录音笔等设备,各自忙碌起来。
据工作人员介绍,武威保税物流中心是国家批准在甘肃省设立的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依托国铁宁夏干塘至武威南二线园墩车站、国家高速公路连霍甘肃段全面实现高速等交通优势进行建设的。具有保税仓储、转口贸易、入中心退税、转场服务、国际配送、国际采购、集装箱服务、简单加工及附加值服务、物流信息处理等9大功能,享有境内关外、出口退税、交易免税、进口保税、外汇优惠、保税金融等特殊政策,能够使入驻企业显著降低物流成本,节约交易时间,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国际在线记者陈杰说:“武威由于地处内陆,物流业发展缓慢,限制了许多能够带动经济的产业在本地的发展。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的运营将为当地的经济腾飞注入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
从营双高速公路土门收费站驶入省道308线,经过4公里的行驶,采访团一行走上了宽阔平坦的“金色大道”。这条武威史上最大的公路建设项目,始于连霍高速凉州区丰乐匝道口、终于古浪县大靖镇,全长185公里,自西向东贯穿“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武威城乡发展核心区”全境,是核心区空间组织的脊椎和主动脉。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就布局在金色大道沿线,是沿线十大主要园区之一。
武威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范景林介绍,金色大道分别与武威境内的G30连霍高速、金武高速、营双高速以及将要建设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至武威至西宁高速依次交汇连接,把武威的路网结构连接起来了。贯穿凉州区、古浪县的22个乡镇,连接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古浪县土门工业园区等10个工业园区等武威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带动了路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同时对推动南部农民下山入川,移民到黄花滩,加快扶贫攻坚步伐具有巨大作用。
武威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赵万显介绍说,金色大道的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形成“公路带动项目,项目带动发展,发展促进项目,项目促进融合”的模式,最终通过公路建设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武威与全省、全国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经济交流植根于丰厚的人文土壤,人文的血脉养育着独特的经济成长路径,这种认同注定要让现代交通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再次汇集各方能量并将利益最大化。文化底蕴深厚的武威今天正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以深厚的历史文化、自然人文资源为纽带,借助黄金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全力实现经济崛起、实现跨越发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磊不无感触地说:“金色大道如今已成为当地城乡融合发展的康庄大道。”
张掖:“五个公路”助力丝绸之路黄金段建设
丝路联通梦想,沟通凝聚力量。23日下午,采访团结束了武威的行程赶赴张掖。
张掖处于河西走廊的中段,是古 丝绸之路 重镇,新 亚欧大陆桥 的要道,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 古刹 遍地”之美景。
张掖自古就是商贾重镇、丝路要塞,素有“金张掖”美誉,是古丝绸之路的又一重镇。
黄昏的河西,霞光万里,美奂绝伦。素以戈壁绿洲闻名的张掖正在把本区域诸多自然生态景观与科学发展相融合,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全力打造着一条转型跨越的新兴产业带。许多第一次来甘肃的记者在感叹丝路大漠风情的同时,也为甘肃这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群策群力改变基础设施建设的勇气折服。如今,古道已换新颜,走着宽阔、平坦的河西路,欣赏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国际广播电台驻布鲁塞尔的金记者感叹道,“甘肃如果能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作用发挥出来,全力打好文化牌,把基础设施建好,是非常好的。这里真是太美了,我下次一定自驾带家人来甘肃旅游。”
中国交通报社的记者杨红岩一路无暇休息,边采访边写稿。他说,张掖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生态经济发展,特别是依托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发展沙产业,打造一条瀚海绿洲的丝绸之路,路的好坏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千里河西丝绸之路的要素集聚带建好、养好、管好,使这条东西大动脉畅通,促进丝路沿线经济、旅游的发展,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耀眼明珠,张掖公路管理局提出了集中力量建设“五个公路”,即平安公路、智能公路、绿色公路、文化公路、品质公路。
8月24日上午,连霍高速公路山丹至临泽段,张掖公路管理局高养中心桥涵设施维修队的养护工人正在修复被车辆损坏的护栏。一到现场,养护工人们就被采访团的记者们团团围住,他们边工作边回答记者的提问,摄影摄像记者则将他们忙碌而富有魅力的身影定格,通过互联网传遍世界各地。
养护工人周士东说:“我们养护的是从山丹到清水的高速公路,是游客西去的必经之路,因此这条路的保畅工作特别重要。我们坚持每天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在路上。”
看着养护工人们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工作的身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磊充满敬意地感叹道:“这些养路工真是丝绸之路的守护神。”
与一般工业城市不同,张掖是一个生态旅游城市。张掖公路管理局局长张军仁说:“张掖是真正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城市,我们着力将公路文化建设和养护工作与路域生态旅游文化融合在一起,利用高速公路天桥、护坡、河堤等显眼位置,悬挂或涂刷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公路文化氛围。”
张军仁还介绍,张掖公路管理局在打造“五个公路”中提出了“全寿命周期内最大效益”的养护理念,大力实施预防性养护,在病害发生前将其提早处治,大大节约了养护成本,提高了路况质量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了丝路黄金段的服务品质。据测算,重铺1公里路面所花费的资金,相当于预防性养护10公里的费用,而且预防性养护能延长公路使用寿命3至5年。这种经验已在全省得到推广。仅去年一年,全省就进行了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线公路1260公里的养护维修工程,加固改造危旧桥梁220座,整治安全隐患路段3109公里,公路路况质量和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来自巴基斯坦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外籍记者阿卜杜尔·马吉德对此大加赞赏,他说:“行驶在张掖平整宽敞的公路上,四周的绿化带和远处的层峦叠嶂交相辉映,颠覆了我对大西北的印象。张掖公路管理局对公路管理的先进理念也让我颇为惊讶。甘肃实行的预防性养护,不仅保证了道路安全,节省了维护时间、材料和人力成本,也将被动的养护管理变为主动预防。”
管养着省道213线张掖至肃南43公里公路的甘浚养管站,是张掖公路管理局着力打造的花园式养管站,站内不仅有办公室、职工宿舍和阅览室等基础设施,更有一个由养路工自产蔬菜瓜果的“后花园”。园内西瓜、玉米、茄子、辣椒等多种蔬菜绿油油一片,西红柿点缀其间,就像满天繁星在闪烁。大红的南瓜们更似一个个火红的灯笼,爬满了走廊的门,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一下子令所有的记者入了迷。大家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不停地在拍,还纷纷说,养路工们不仅路养的好,还有一手好农活手艺。不一会儿,养管站工作人员端来了切好的西瓜、白兰瓜、煮熟的玉米、紫薯等“后花园”的特产让记者们品尝。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家伙什,围在一起大饱口福,并对其味道赞不绝口。张军仁介绍说,近年来,省厅在积极开展“平安公路”养护专项整治、不断运用科技手段修好路、养好路的同时,致力于改善养路工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优美舒畅的环境下工作,才会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说话间,一位记者拿着玉米高兴地说,“这玉米太好吃了,多久都没再吃到如此地道的玉米喽。”
记者们一上车就各自赶写自己的新闻稿。不一会,国际在线、央广新闻、中国交通报社微博就全发出去了。阿卜杜尔·马吉德说:“我相信,张掖地区自然和谐融洽的公路产品,以及立足于路域环境,打造丝路新风、生态人文、民族风情、安全畅行的路域文化特色品牌的新交通理念,将为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示范。”他还用母语乌尔多语兴奋的唱起了歌,随行的翻译丁丁告诉我们,歌词大意是,“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有份爱,世界都是美好的,只要人类的生命在延续,每个人就要勇敢的去爱”。这不正是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人民,发展经济和追求美好生活共同的愿望。我们相信,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必将激活甘肃丝路沿线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而一旦丝路通畅,无论从成本角度还是便捷程度,东部企业都会主动向西转移。就像多年前沿海开放一样,具有磁场效力,更好的传承包容、合作、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也将随着我们脚下的这一条条大路不断延伸。
(段兰芬 王生朝 王笃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