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级联动 兰州治污亮点频出

08.08.2014  11:43

    历年来,兰州为了丢掉头顶上的“黑帽子”,先后组织实施了“蓝天计划”、清洁能源改造“123”计划、环境污染治理行动计划以及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特殊工程……尽管如此,“十一五”期间,兰州的空气质量虽有向好趋势,但未得到根本好转,大气污染综合指数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中排名靠后。

    有人甚至认为:要想兰州的天变蓝,除非把山削掉,让风吹进来……

    “兰州”被人们喻为“丝路山水名城、西部黄河之都”,又是盛产玫瑰、百合象征爱情和家庭的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渴望优良空气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政府整治大气污染的力度越来越强硬,形成了国家扶持、省市联动、县区、各部门配合,市民支持的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在治污过程中,可谓亮点频频。

    A

    探因:多方分析寻找空气污染症结

    据专家分析,兰州影响空气质量的客观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特殊的城市地貌。兰州地形呈明显的半封闭巨大哑铃型,市区位于盆地内,南北两山对峙,相对高差为660米,南北宽2至8公里,自东向西延伸约35公里,明显的盆地地形造成污染物不易向外流动。二是不利的气象因素。兰州市年均静风率为62.7%,冬季静风率达80%以上,日均风速小于0.8米/秒。冬季稳定类天气占70%以上,大气层结稳定,形成逆温层,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湍流扩散。三是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兰州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但蒸发量却达到1800至2200毫米,森林覆盖率仅为12.21%,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8.15%和1.2%,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容易波及和形成。

    人为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二次扬尘污染。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城市建设力度加大,人为因素造成的扬尘污染日益严重,且防控和管理难度较大。二是机动车尾气污染。2012年,兰州地区机动车超过50万辆,近年来年均增幅均超过10%。由于市区交通不畅,机动车低速或怠速行驶,尾气排放量增大,主要交通干道形成明显的污染带,且空气中氮氧化物所占比重呈加速上升趋势。三是生活燃煤污染。兰州市区分布着1000余台、7000多蒸吨的燃煤供暖锅炉,城区周边有20万户城乡居民小火炉和500余台供热立式小锅炉,还有相当数量的沿街烧烤摊点,使得冬季采暖期燃煤结构性污染特别突出。四是不尽合理的产业和能源结构。兰州的工业基础都是“一五”、“二五”和“三线”时期发展形成的,工业结构以能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原材料工业为主,重化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近80%。企业工艺装备总体水平不高,“三高一低”型企业约占一半以上。同时,能源结构单一,80%能耗以煤为主,且增长快速。

    B

    扶持:国家为我市治污注入强心剂

    近5年,中央支持我市环保专项资金45206万元,其中农村环境综合整治6546万元,大气污染治理资金38660万元,主要用于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工业污染源治理等。在环保部大力支持下,我市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工作成效显著,两年完成市区637家、1043台、7411蒸吨燃煤锅炉治理改造,减少燃煤消耗260万吨,减排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32万吨,原煤散烧供热锅炉基本退出主城区供热。

    5年来,环保部在支持我市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方面共下达资金591万元,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运行、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及环境移动执法设备项目等,对我市监察执法能力的提升起到较大推动作用。

    除了资金支持外,在政策方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33号)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将兰州列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城市。环保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甘肃环境保护工作意见》将兰州市列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试点城市,将兰州市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大清洁能源改造和清洁生产支持力度。

    在环保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空气质量呈现整体改善、逐步好转的喜人态势。按老标准评价,2013年优良天数299天,是2001年有监测记录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按新标准评价,达标天数193天,全国74个新标发布城市年度排名为36位(从差到好)。2014年前6个月分列全国74个新标发布城市第24位、40位、48位、62位、63位和46位,稳定退出全国空气污染十大城市行列。

    C

    举措:“铁腕治污”找回蓝天白云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先后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特别是省委王三运书记多次对兰州治污工作作出批示,明确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打一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整体战,给了兰州市很大的鼓励和帮助。同时,省上还专门成立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省人大常委会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如果抓不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就无法向省委省政府交代,也无法向全市的老百姓交代。”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海燕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倾全力抓落实。

    一场前所未有的“治污”攻坚战在兰州打响,同时也表明了兰州要摘掉“黑帽子”的决心。

    为了打好这场攻坚战、整体战,我市实行“指挥部”模式下的分工负责制。成立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下设5个专项治理工作组,对污染治理工作进行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并坚持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一周一考核,确保了工作按照时间节点顺利开展。市环保、工信、执法、公安交警等部门,针对工业、燃煤、二次扬尘、机动车尾气四大污染源,进行分工协作、严格管控,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了污染形成。构建纵向到底的属地管理机制,市、县、乡三级层层签订治污责任书,设立了基层环保协管员,实行“街道管理、社区负责,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做到环境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因地制宜,把治污重点放在立法、压煤、减排、降尘、控车、增容、严管等方面。

    立法——建立治污长效机制

    修订、制定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兰州市煤炭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兰州市扬尘污染管理办法》、《兰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暂行办法》、《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管理规定》、《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办法》和《兰州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责任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和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建立。

    压煤——减少污染排放

    兰州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历史遗留的污染源和不尽合理的能源结构,使金城的天空一度烟霾重重。为了从根本上优化能源结构,减低城区煤烟污染,我市采取“治、管、控”等措施严控用煤量。

    “”就是实施主城区原煤散烧供热锅炉及其污染“双清零”,通过政府引导、分级包抓、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两年完成市区637家、1043台、7411蒸吨燃煤锅炉治理改造,减少燃煤消耗260万吨,减排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32万吨,原煤散烧供热锅炉基本退出主城区供热。

    “”就是以最严格的措施管制工业燃煤污染,对城区三家热电厂实行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排放的“四限”措施,市财政对企业按照20元/吨的标准给予优质燃煤补贴,冬季采暖期三家热电厂生产用煤由每天26000吨减少到17000吨。采暖期5个月共计减少工业电力用煤13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烟粉尘6830吨,排放总量相当于非供暖期的40%左右。

    “”就是控制城区燃煤质量。划定并开展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已建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103.87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61.90%,并按照10%左右的比例递增,到2015年达到80%以上。制定了地方性工业动力用煤、民用块煤和环保型煤质量标准,整合规范了两大煤炭专营市场和80家洁净型煤二级配送网点,卡口禁止有烟煤等劣质煤炭进入市区流通和使用环节,对近郊四区近20万户居民小火炉实行煤炭统一配送,对民用环保型煤按照0.05元/块的标准给予财政补贴,对居民原购置的劣质煤进行等价置换。

    通过“治、管、控”,2013年冬季采暖期共削减煤炭用量275万吨,在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1300万吨的基础上消减了21.15%。

    减排——剑指工业污染

    “项目建成后年减少烟气排放2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05吨。通俗的说就是,今年供暖期来临前,市民将不再会看到高烟囱排放出的气体。”国电范坪热电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技术部环保主管郑文说。

    国电范坪热电有限公司完成污染治理改造只是我市今年工业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我市对工业污染源实施“关、搬、改、停”等减排措施。

    “”的方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的13家落后产能企业进行了关闭淘汰。“”的方面,启动了兰石集团等100户重点工业污染企业“出城入园”。“”的方面,两年共计实施火电行业脱硫烟气旁路封堵、除尘、脱硫脱硝以及水泥行业脱硝、砖瓦企业除尘脱硫等近300个深度治理改造项目,对全市121家加油站实行了油气回收治理。“”的方面,采暖期对城市及周边209家铸造、砖瓦等重污染企业实行了强制停产减污。通过以上措施,全年工业污染源共计减排二氧化硫4900吨、二氧化氮13010吨、工业烟粉尘3760吨、挥发性有机物800吨,排放总量控制在了国家规定的指标之内。

    降尘——全力扼制二次扬尘

    在施工工地全面推行工地围挡、物料覆盖、出入车辆冲洗、地面硬化、渣土车辆密闭和拆迁工地湿法作业等“六个100%”抑尘法,对主、次干道实行全天候机械化吸尘、清洗、清扫、洒水作业,适时保湿保洁;对城区周边削山造地工程实行专人包抓、现场值守,督促落实洒水、喷雾、硬化、冲洗等措施。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在遭遇10年以来强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外来沙尘天气影响的情况下,降尘量由28.72吨/平方公里·季降至22.11吨/平方公里·季,同比分别下降23.02%。

    控车——鼓励车辆实施“双燃料”改装

    在车、油、路方面下功夫。车,就是卡口禁止8吨(含)以上大货车、农用车等进入主城区,红外流动监测禁止尾气超标车辆上路行驶;划定和实施“黄标车”限行制度,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实施了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对到期的2210台黄标车进行了淘汰;提倡绿色出行,主城区建成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油,就是实现了国四车用汽油上市,对公交车和出租车实施“油改气”,鼓励私家车进行“双燃料”改装,全市“双燃料”机动车保有量达到7.1万辆,占全市保有量的12%。路,就是大力实施畅交通工程,加快“上跨下穿”等重点项目实施进度,逐步提高交通通行能力,减少机动车怠速行驶带来的尾气超量排放。

    增容——实施生态控污工程

    重点实施100万亩生态建设工程,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工程、黄河风情线、城市六大出入口森林生态景观工程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12.21%增加到近16%,特别是城市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到58万亩,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2.35万吨,涵养水量3997.46万立方米,固碳量75.22万吨,释氧量73.51万吨,滞尘量75.2万吨。

    严管——督促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实行领导小组全程研判部署、指挥部统一协调调度、环保部门量化考核评价、相关部门分工牵头负责、县区政府属地落实、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督查问责的闭环工作机制;推行全民齐动员、万人大治污的社会化、网格化监管治污模式,近郊四区49个一级网格实行地级领导包抓,338个二级网格实行县级部门包抓,1482个三级网格实行县级干部包抓,对低空面源污染进行不间断巡查管控,适时开展了“全民洗城”行动;实行应急措施常态化,制定和落实最严格的大气污染应急预案,用硬手段推动自觉治污,实行指挥部办公室24小时实时调度,牵头部门24小时驻厂监察、流动监测、卡口管控、驻区包抓等制度,提前预判、提前预警、提前响应,全力防范重污染天气的产生;坚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2013年冬防以来对55名治污不力的责任人进行了诫勉谈话、免职等问责处理,同时成立公安环保分局,对环境犯罪行为司法介入、依法查处。

    D

    结语:治污最终要让群众满意

    兰州的天原来就是蓝的,只是烟霾遮蔽才难见蓝天。一系列的组合拳,污染降下来了,空气清新了,抬头又见蓝天了。有人把治污过程中人们的敬业、团结、拼搏、奉献精神,概况为兰州的“治污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着人们,才取得了现在的成效。

    就在2012年我市吹响治理污染的号角后,这一年的全年优良天数达到了270天,当时有媒体曾用“今年兰州优良天数历年最高”的标题描述。而在2013年,我市的优良天数达到299天。“我们虽然看到的仅仅是299天这一数字,但这其中兰州所耗费的心力和不间断的付出,是我们这些外人难以理解的。”有市民这样评价。

    用“辛苦指数”换取市民的“幸福指数”,这就是兰州面对空气污染必须做出的抉择。

    事实胜于雄辩,雾霾不是无可救药,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科学治污,再现碧水蓝天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记者吕晟君实习生周颖韩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