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何以成了酒店的烫手山芋?

12.10.2014  13:55

   作者:邓子庆

  根据最新官方数据,北京五星级酒店平均房价今年前七个月较去年同期下降7%,由于市场转趋低迷,加上中国政府大力反腐,迫使北京豪华酒店降价,并放弃被视为酒店终极地位象征的“五星级”标签,试图借此达到公务会议条件。有报道指出,在中央限制“三公消费”政策出台后,“五星”的荣誉已经成为一些酒店的烫手山芋。(10月10日《参考消息》)

  去年底就有媒体报道武汉有家酒店每平方米造价高达4万元,就连一个不起眼的马桶都要3.5万元,但这家高档酒店却表态不考虑评星。据了解,武汉市内硬件符合相应星级标准但却没有评星的酒店不在少数。如今再看北京也存在类似情况,说“五星”的荣誉已经成为中国不少酒店的烫手山芋,恐怕也不为过。也许有人奇怪,很多高端酒店为啥不积极评星呢?要知道,星级本身就是酒店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高低的一种评价标志,星级越高,就越显示酒店档次——长期以来,各大酒店对星级评选都趋之若鹜,甚至出现不少酒店自行“加星”现象。

  从现实看,一家酒店懒得评星显然担心评星之后给自己带去负面影响。毕竟,不管中央八项规定有无出台,普通民众去酒店消费并不受影响;八项规定出台后影响最大的就是公款消费,这一点,各地高端酒店在八项规定出台后营业额骤减就是有力证明。因此,一些高端酒店揣测公款消费忌讳豪华场所的心理而懒得评星,可谓情理之中——不评星,可方便公款消费,让部分官员落得个在“无星级酒店”消费的好名声的同时,又让官员享受到了高端服务,远比因挂着“五星级酒店”而吓跑公款,实惠得多。

  以北京市为例,该市今年早前下令所有五星级酒店不得作为政府会议场所。这也就意味着,一家酒店如果继续维护“五星级”荣誉,则要割舍来自涉及公务方面的开会、培训等这一重要收入来源——在五星级酒店吃住等消费更早为官员所忌讳。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酒店不可能不会光表面风光背后折财。例如隶属首旅集团的国际饭店以往是许多政府单位会议定点饭店,由于五星级酒店不再列入政府接待饭店,接待量锐减,首旅集团不得已将其股权变更,资产重组在四星级的建国饭店下,使国际饭店将不再受五星级的限制,可以接待政务会议。很明显,五星级酒店寄居四星级酒店篱下,实则还是为谋取经济利益。

  说来说去,一些高端酒店千方百计“转型”去迎合政策,根子在于舍不得放弃公款消费这一块“肥肉”。它与之前媒体报道看似简陋的会所、山庄、食堂自八项规定后成新的高档消费场所现象,是“一脉相承”的。再远一点,普通烟盒装好烟,普通酒瓶装茅台等现象,都是采取如此策略。往深里说,在公款消费管理粗放时期,一些人光明正大地享受面子上和事实上的高端服务;而一旦规制收紧,如八项规定出台,再追求面子风光则树大招风,便转向“口虽不惠实却至”式消费,例如去“无星级酒店”享受“五星级”服务。

  最后,“五星级”成了一些酒店的烫手山芋,背后的玄机纵不难找到,但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拷问;这种现象提醒我们,任何一项政策要全面落地,不要防止一些官员殚心竭虑地瞒天过海,还要高度警惕部分市场主体为迎合部分官员的不当需求而充当违纪违规的“帮凶”。(邓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