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五变”变出新天地——庆阳市全力打响扶贫攻坚战纪实(下)
原标题:革命老区,“五变”变出新天地——
庆阳市全力打响扶贫攻坚战纪实(下)
记者 宋振峰
要想富,找对路。
让农民变牧民、变果农、变菜农、变林农、变市民。在庆阳采访,干部说得较多的一句话是,为了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庆阳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禀赋和区域特点,打响了以农民“五变”为牵引的特色产业培育攻坚战。
然而,通过深入调查,记者发现,“五变”,不仅仅是在庆阳“变”出了铺天盖地发展的富民多元特色产业,更深层次的,以“五变”为牵引,庆阳不断推进着扶贫攻坚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度融合。
“五变”,“变”出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民,“变”出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流转、产业化经营……在“陇东粮仓”,播撒下现代农业的“种子”,使传统农业开始蜕变新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照亮了老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
在“五变”的牵引下,现代科学技术成了脱贫致富路上的“点金术”
变牧民、变果农、变菜农、变林农、变市民,农民如果没有掌握科技,如果没有知识本领,怎么“变”?
一坨牛粪,“绊”住了镇原县上肖乡路岭村村民张彦鹏脱贫致富的步伐。
都说种苹果树好,3年前,张彦鹏也种了1亩。可不知怎么回事,果树特别爱生虫。结的果子,也容易烂。
问题在哪?张彦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农技人员的指点下,原因找到了——他将牛粪直接上到果树地里,就产生了有害菌,容易生虫。
张彦鹏知道了,堆起来的肥料,得用塑料膜包一个月。肥料发酵后,果树才容易吸收,也环保。他还知道了,杀害虫不能像以前老打农药。比方,在苹果枝头上挂个小盆,盛点糖、醋,金龟子照样消灭。这样,结的苹果既有机又绿色。
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张彦鹏脱贫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在,他栽了4.5亩苹果树。
3年前,和张彦鹏同村的苟益城一年最多养五六头牛,如今,他养了35头。
53岁的他,在养了多年牛后,忽然干劲十足。在他看来,关键是科技人员推荐了一个新的饲料品种——甜高粱。
自打种了甜高粱,苟益城发现,喂牛,省事了。以前,割一天苜蓿,只能喂五六头牛。有了比苜蓿个高、秆粗的甜高粱,同样干一天,他能喂30多头牛。牛吃甜高粱,还爱长膘,一天能长四五斤,比原来增长了一倍。
牛吃上了“绿色葡萄糖”,苟益城养牛育肥的速度加快了。去年,他卖了两回牛,挣了近10万元。
苹果、养牛,也一举成了路岭村两大支柱产业。村子养牛量从3年前的不到200头,增加到700多头。
科技创造奇迹。作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先进的实用技术,使庆阳在农民“五变”的特色产业培育攻坚战中,不但提升了贫困地区传统产业的水平和效益,而且调整了产业结构,让农民眼界宽了,致富的信心足了。
只有老百姓懂技术、会干了,他们的致富能力才能变强。为了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庆阳市还建立技术到户机制,采取课堂授课、外出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开展高密度、多批次的培训,保障农业新技术、新手段源源不断送到田间地头。去年,他们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劳务和职能技能、“两后生”及村干部27.292万人。
在“五变”的牵引下,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成了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千家万户的农业分散经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弱。
现代农业,不但得有科学的种植、养殖模式,还得有现代化的经营模式。
庆阳市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实现农民“五变”,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就得引导农民在规模化、产业化上下功夫,把壮大特色产业与市场需求紧密地对接起来。
思路在实践中渐渐清晰:引导和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催生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壮大农村经济,进而带动农民增收。
宁县焦村镇人均耕地只有1.8亩。人多地少,全镇八成多的农民都出去打工。
去年,焦村镇拿土地这一农村最主要也是与农民利益联系最紧密的资源做文章。他们将街上村、高尉村125户农民的1141.5亩土地流转在一起,引来了全球最大的浓缩苹果汁深加工企业——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千亩现代生态优质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
东一块、西一块零碎的地,平日刨不出啥钱来,流转到一起经营,“转”出新名堂。果树种植的集约化、现代化、高效化水平大幅提高,传统的苹果产业开始升级换代。
“我们这里的苹果树,矮化栽培,当年开花,第2年结果,3年就能进入丰产期。而传统的果树第5年才开始挂果。”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而且,果子收获时,还能机械化作业,省力、省工。”
土地流转“转”出了多赢格局。土地规模化经营,不但使一部分农民通过种地实现了致富,也使相当比例的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他们或经营特色产业,或外出打工,或发展二、三产业,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
去年将自家的6亩地全部流转给海升公司后,焦村镇高尉村村民吕江琴不但一年下来可收租金3000元,而且,靠到海升公司管理果园,她一个月还能收入1200多元。身体不好的爱人也腾出手脚,专心在家里养了10只羊,春节前卖了2只,挣了1000元。
“前不久,我将用了十多年的21寸电视换成了液晶电视。”吕江琴告诉记者,“再过半年,我们还要买电动摩托车。这样,上班就方便了。”
为了让农民跟上市场经济的节拍,针对种什么、养什么、哪个效益好、卖到哪里去的难题,庆阳市还通过制度和组织创新,积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使“散兵游勇”式的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体,抱团闯市场。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拓宽富民产业发展的渠道空间。
在宁县春荣乡三曹村,春荣丽景专业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让村民种苗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全村732户,其中706户都以土地入股了。社员不像以前啥都要操心,做好打药、除草等日常管理就行了。”合作社理事长宋升印告诉记者,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化肥、农药,还统一出售到北京、内蒙古、宁夏等地,盈利按照股权分成。
苗木成了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去年一年,合作社出售油松、白皮松各类苗木40多万株,收入200多万元。村民张忠虎2亩白皮松,分红6万多元。
原来市场可以这样闯!从单干走向合作、从分散走向集约,合作社让农民腰杆直起来了,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向心力”也越来越强。在庆阳,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逐步壮大,去年新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122个,累计达到3500个,合作社入社成员12万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助推器”,也成了脱贫致富路上农民进入市场的“联结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稳定器”。
在“五变”的牵引下,龙头企业拓宽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领域”
如果农民在实现了“五变”后,只能将丰收的特色农产品现产现卖,那么,特色产业对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撑作用也难以有效发挥。
庆阳市决策者认为——仅仅停留在农业领域抓农业,难以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就能为破解农民脱贫致富难题注入新活力,拓宽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领域”。
努力形成“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的产业集群!庆阳市将草畜、苹果、蔬菜、苗林等产业优化升级的着力点,放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上。
“中盛模式”的实践给人们以启示。
在传统的农业大县镇原县,现在,一个招商引资来的龙头企业搅热了一片天,它就是中盛农牧公司。
去年,中盛农牧公司投资12亿元的3600万只高原肉鸡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这一项目不仅引进了国际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技术设备,还建设了一条从饲料生产、种鸡繁育、肉鸡饲养、屠宰加工、熟食加工到最后的餐桌消费,以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模式。
目前,该公司和双汇、金锣等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品供销关系,并已和肯德基达成合作意向。去年,公司全年屠宰肉鸡1300万只,产值10.4亿元,销售收入3.9亿元。
有了公司的坚实保障,镇原县现在年种植地膜玉米100万亩,青贮秸秆100万吨,玉米和秸秆的就地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70%。农民从种植中获得的效益是近年来最直接、最快和最好的。
这家龙头企业不仅实现了多种产品“吃干榨尽”,使农业产业水平大幅提升,而且还推动技术、资金等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多元产业链式开发。
公司的蓬勃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现在,镇原县有1500人在中盛公司养殖小区、屠宰线等全产业链上工作。“一个月我挣2000多元,公司还管吃住。”平泉镇文洼村22岁的村民刘显惠告诉记者,“去年底,我父亲也来这里上班了。”
不仅仅是农民进城在公司打起了工,当起了“市民”。镇原县农牧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由于中盛公司的产品辐射到西北、华北等地,加上其他龙头企业的影响,全县的服务业上了一个档次。从去年春天到现在一年多时间,全县宾馆增加了10多家,从外地来洽谈生意的客商络绎不绝。
公司还带动200多名农民参与到运输服务业中。除了十几台饲料车、冷藏车外,公司拉鸡的车有40多辆,有十多台清粪车。加上专门的抓鸡队、装卸队等,农民分享着全产业链带来的种种“红利”。
龙头企业的威力,可见一斑。
在“中盛模式”的启发带动下,目前庆阳市已建成92户市级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户达到28.6万户。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3.2亿元,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402元。
依靠增粗拉长的产业链条,庆阳市壮大了企业,带富了农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日新月异。
放眼望去,在农民“五变”的牵引下,庆阳老区一幅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令人顿生无限的遐想和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