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解锁上课新方式(大数据观察)
核心阅读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只是投影、视频、3D动画这些花样繁多的教学辅助手段吗?当时空距离被互联网拉近,教与学,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请看记者在上海、重庆、广州等地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调查。
优质教学资源上云、在线远程教学诊断,让“教”的过程有了更多助力;在线自主前置学习、学习情况实时反馈,让“学”的过程少了许多弯路。教育信息化用技术赋能课堂内外,为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云上学校”:2.8万个孩子同上一节课
普及云课堂,须解决“建成后如何管理”“教学如何组织”等问题
2018年年底的一天,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和湖北宜昌外国语初级中学的两个班级,就因为云课堂联到一处,一起上了堂英语课。学生们一抬头,投影里就是对面的班级。两地教师配合教学,两地学生实时互动。云课堂,规模也可以很大。在此之前,曾有一次全国112所学校共同参与,2.8万个孩子同时参与一节课的学习。
这就是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发起的跨区域云课堂教学,目前全国已有600多所学校加入。在其中近一半的学校中,云课堂已经逐渐常态化。
“什么是云课堂?就是通过数据平台,让所有学生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信息中心主任罗化瑜介绍,2015年,他们与西安一家教育科技企业合作,共同研发这个名为“千校共建教育云”的项目。
前端,是全国各地中小学的课堂,最偏远地区的学子们也可以直连城里名校名师的课堂。后台,通过云存储和云计算,提供远程课堂互动、学生学习情况实时统计反馈、在线作业和智能批改等功能。
“学生在课堂上做完作业,作业批改和错题搜集的结果就由系统生成、实时反馈。这让教师减负很多,理科老师尤其喜欢这个功能。”罗化瑜说。
如今,投影取代黑板在许多学校的课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可在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投影内容却不只是教师准备的图片或PPT,还有外地课堂连线互动、实景地教学直播,甚至大数据实时分析出的学生学习效果图……
“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云课堂,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云课堂的普及是大趋势,之所以还没有完全推开,是因为还有3个‘没准备好’。”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认为,“很多校长没准备好,不知道云课堂建成后如何管理、该怎么组织教学、会不会影响升学率;很多教师没准备好,不清楚该如何应用这些新技术新模式;很多家长没准备好,担心学习效果是否令人满意。”
罗化瑜介绍,“偏远地区学校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接触优质课程,效果很好。”比如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民族中学,自加入“千校共建教育云”项目3年来,全校27个班级实现常态化使用,月平均开课2000余节,升学率从55.8%提升到82.6%。
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变革,班额大也能实现“个性化”
没有朗读、字词解释、课文讲解、划分段落和归纳主题等课堂“套路”,在上海市丽英小学的一堂五年级语文课上,老师龚华对于新课文的授课重点胸有成竹,不仅有“免讲”的内容,也有可以迅速讲解的字词,大部分的时间可以用在整体阅读和学生分享理解上。
龚老师“个性化”授课的秘诀是什么?是“前置学习”。
课前预习,是学校教学中一直都有的环节,在丽英小学,预习已升级为“前置学习”。通过学生完成线上“微课”,老师可以精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质量水平;学生们反馈的“质疑”,经整理归类,则成为课堂讨论线索和教师备课、授课的重点。一堂课,更像是师生、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是学生们的学习和思维成果展示分享会。而这样的上课方式,在丽英小学,已覆盖到所有科目。学校将其教学流程概括为“三阶段”,即“支架辅助、信息整合”的前置学习阶段、“深入理解、建构反思”的课堂交互阶段以及“迁移运用、问题解决”的拓展延伸阶段。
在丽英小学校长孙幼丽看来,信息技术直接推动了教学流程和师生关系的新变革,让“个性化学习”在人口众多、班额偏大的中国成为可能。
丽英小学科研室主任张军老师告诉记者,该校连续三年进行的无记名问卷调查显示,应用信息技术学习后,100%的教师和七成以上家长都认为,孩子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发生变化和提高,超八成学生表示,自己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
“通过再造课堂教学基本流程,丽英小学探索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对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探索。”上海市电教馆馆长、上海市特级教师张治表示,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师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教育治理不断优化,为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远程“问诊”:隔着屏幕聊聊课
“送教下乡”突破时空限制,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一堂协同教学直播课刚结束,隔着屏幕,讨论还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屏幕两端,是西藏林芝米林县小学的教师和广州的教学专家。
“如果是您来讲这堂课,您会重点讲哪些部分?又会放手哪些部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我们的学生第一母语不是汉语,表达上可能会与汉族学生有些差异,如何去进行课程内容的升华?”米林县小学的教师们纷纷提出疑问,请专家支招。
“情感的升华与语言并没有必然关系,关键是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感受”“通过分析朗读词语,配上图,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情景”“如果后面再多留一些空间给学生思考,可能效果更好”……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杨建国、华南师大附小语文特级教师江伟英、华南师大文学院教师董光柱在华南师范大学的远程诊断中心,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活动组织以及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点评,同时与林芝米林县小学的教师进行实时互动,交流探讨适合藏区小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农村学校的老师很少有机会能得到专家的点评指导,这样的机会很难得!专家的点评诊断能有效提升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远程诊断使得这种指导可以常态化地进行。”米林县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曲桑说。
身在西藏林芝的老师们同专家交流的平台,叫做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远程诊断平台,由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打造。“高校专家、一线教研员与名师共同参与,采取实时观看、远程诊断与点评、远程送教下乡的方式,不仅低成本、高效益地向农村学校传输教育资源,更创新了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德芳表示。
截至今年1月份,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远程诊断平台累计建设基于手机数据云的“教师工作坊”1600余个,上传微课266498个,平台直播场次近6000场,观看人次超过8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