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云归尽 山翠猕猴欢(美丽中国·调查)
如今的蟒河山峦叠翠。
赵趁意摄
时旺成正在喂猕猴。
本报记者 苏 艺摄
“啊——呜哦——”已是70岁的时旺成老人,冲着山上吼了两嗓子,伴着崖壁回音,几十只猕猴从山涧聚拢,驾树而来。他撒了把玉米粒,猴们欢腾着吃起来。正是这些猕猴,让拥有秀水、奇峰的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了特殊的灵气。
由阳城县城南去40公里,过蜿蜒山路,与河南济源临界处,便是方圆近56平方公里的蟒河保护区。唐代诗人岑参曾称赞这里“天晴云归尽,雨洗月色新”,如今这里被誉为动植物资源宝库。
建立自然保护区,猕猴从150只增长到1000多只
“以前环境可比现在差远了,那时候老百姓觉得靠山就要吃山,都上山砍柴、打猎,半座山都是光秃秃的。”时旺成告诉记者。改变,发生在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
“上世纪90年代起,猎枪全部收缴,不允许附近村民上山打猎,还加强宣传教育,大家慢慢懂得保护野生动物了。”在此工作了27年的蟒河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田随味说,“猕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蟒河是野生猕猴在我国自然地理分布的最北限。1985年,这里的猕猴只有5群150来只,且存活率只有60%甚至更低。保护区成立后,我们选取了其中两群,从科学角度进行人工投食补给试验。”
1983年,这里建立了以保护野生猕猴和森林生态为主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时旺成担任保护区猕猴投食员已有28年,每日起早贪黑,慢慢成了人们口中的“老猴王”。记者看到,坐着的时旺成用腿托着一碗玉米粒,仔细挑拣着玉米,说“坏的不能让猴们吃。” 时旺成告诉记者,“保护区管理局会准备充足的粮食,我还会在玉米里加点盐,增加猴的食欲。”
“尽管人工投食效果好,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猴群的自然生存状态,保护所有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栖息环境才是根本。”田随味说。
为此,保护区的巡护员每人负责一个山头,手持GPS系统,每日巡护。2005年,山西森林公安局还在这里增设了蟒河派出所,专门打击伤害野生动植物等违法犯罪行动。“我们曾与保护区管理局救助过眼睛受伤的金钱豹幼仔,还有搁浅的‘娃娃鱼’等。”蟒河派出所指导员郭国红说。
如今的蟒河,山峦叠翠,泉水淙淙,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猕猴增加到1000多只,存活率达95%左右。“村里人越来越知道保护的重要,你看,这山上满是树,跑山时常能见到野猪、獾,我还见过两次金钱豹呢。”时旺成说。
据统计,蟒河保护区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金钱豹、金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大鲵(娃娃鱼)等,动物共计285种,其中鸟类214种,兽类43种,两栖爬行类28种。
森林覆盖率高达92%,种子植物增至882种
记者随工作人员临近保护区时,刚要前进,前方一位老汉拴了根红绳,挡住了去路。
他拿着登记表和防火宣传单走到车前,“登记下姓名吧,千万别带火种进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宝贝的植物太多了,尤其像南方红豆杉这类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为此,保护区管理局、蟒河派出所、阳城蟒河生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当地村民形成合力来防火。其中,不仅保护区管理局有专职管护员,对重点区域不间断、不漏失地防火巡护,阳城蟒河生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还组建了25人的半专业消防队,与保护区管理局的4个管护站联合防火。
为保护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南方红豆杉等植物还在保护区得到人工繁育。
走在山间小径,田随味指着身边一棵高大的树说,“看到螺旋状互生的叶了吗,这就是南方红豆杉。”蟒河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增元介绍,南方红豆杉在大棚经过一两年的育苗,长到20厘米左右移植到大田,待长到1.5米左右,就会移栽上山。
这之后,不仅保护区管理局要定期巡护、观察生长情况,森林公安也要严格执法。“我们配合中条山分局,侦破过3起非法采挖、收购南方红豆杉的刑事案。” 蟒河派出所所长申景云介绍。
截至目前,保护区已成功培育近200株南方红豆杉,种子植物也从上世纪90年代的560多种增至882种,森林覆盖率达92%左右。
“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产煤大县谋求绿色转型
蟒河保护区的好生态,还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阳城是产煤大县,但在“煤炭产业短期离不了、长期靠不住”的资源依赖困境下,当地开始谋求转型。阳城县委书记窦三马说:“我们将发展思路转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并发挥生态优势,不仅推进矿区、采空区的生态修复,还把全域旅游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
2006年,阳城县竹林山煤业有限公司响应全县“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号召,成立了蟒河生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对蟒河保护区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几年前,蟒河区域被探明存有优质的温泉资源,但林业等主管部门全都拒绝审批开发。”阳城阳泰集团副总经理梁家库说,“慢慢我们开始理解‘无限保护、有限利用’,坚持只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及外围适当开发。宁可步子慢一点,也不能毁了大自然。”
数据显示,生态旅游带动蟒河村及周边村镇人均收入超过2.1万元,解决当地60%以上人口的就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阳城县主要包括煤炭在内的黑色产业与绿色产业的比例,已由73.6∶26.4变为54.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