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新修白水路记》的文献价值

30.05.2014  23:25

 

 

      《新修白水路记》中,雷简夫感叹道:“大抵蜀道之难,自昔青泥岭称首”。这证实了李白《蜀道难》中写的“青泥何盘盘”的确在金徽酒的原产地徽县,白水路的大部也在金徽酒的原在地徽县。这个结论的得出实属不易。
 

      关于青泥岭,现存的史料典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金徽酒的原产地徽县境内,一说在今陕西凤县境内。唐代武元衡在《夜宿嘉陵江》诗中感叹道:“悠悠风?绕山川,山驿空蒙雨作烟。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上更青天”。他和李白、杜甫是持前一种观点的,而宋代曾与包公包文正齐名的赵?早先是持后一种观点的,他在《过青泥岭》诗中写道:“老杜休夸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青泥岭上青泥路,二十年来七往还”。他诗中的“老杜”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杜甫在《泥功山》(《元和郡国志》谓即青泥岭之别名)一诗中对青泥岭的险峻有着极为详尽的描述:“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日,版筑劳人功。不畏道途永,乃将泊没同。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实际上,感叹并写出“蜀道难”的是李白,《蜀道难》中对蜀道描写最为艰难奇险的部分,亦即“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冰崖转石万壑雷。”这段对青泥岭青泥道路段的描写,是与青泥岭青泥道的景况相吻合的。一样的路程,两样的心情,境由心生,当时的赵?可谓仕途得意,大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态,险峻的青泥岭在他眼中也如走泥丸。后来, 在宋神宗熙宁初年,擢任参知政事的赵?,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再知成都。赵?曾两度任职成都府,前后跨度长达 20年,中间曾七次往返于青泥岭,他在仕途失意后又一次路过青泥岭,在《过铁山》诗中总算是承认了青泥岭的险峻:“暂留山驿又晨兴,西望旌旄想旧朋。三院华簪曾对直,两川兵印复交承。年光头鬓华如雪,世态心情冷似冰。境上凭诗遂远意,青泥寒晓入云登”。但人们往往记住了他的“我闻天险不同山”,而忽略了“青泥寒晓入云登”,《新修白水路记》则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证实了青泥岭即在金徽酒的原产地徽县境内。
 
      《新修白水路记》记载:新修的白水路,“减旧路三十三里,废青泥一驿,除邮兵驿马一百五十六人骑,岁省驿廪铺粮五千石,畜草一万围,放执事役夫三十余人”。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壮举,对雷简夫撰并书的这篇摩岩记文,清•王昶在他编著的《金石萃编》中评论说:“自陕入蜀,栈道之首途。简夫此文,可与汉之《汉?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魏之《李苞通阁道题名》并垂不朽”。《汉中府志》对白水路,也有很高评价:“经营实难,继成不易,非有深心定识者,孰能为此?读《白水路记》,可胜叹息!”为何叹息?因为自宋以来,这条路时通时废,几经沧桑。明代《白水石路记》又名“钟公路记”,位于金徽酒原产地徽县大河店乡王家河村瓦泉自然村,在《新修白水路记》摩崖东南约500米处,当地人称“小石碑”。碑文对白水路的状况如此描述道:“壁立百仞,长可十数里许。其上则铁石?岩不可凿,其下则溪流湍急不可渡,其路则适当孔道不可断。唐宋时,架木为桥,久而倾圮,旅人甚苦之。强渡而溺者,更仆未易数。里民谋开路以通往来,垂久远而艰于资费,即有司犹或难之”。 清代《大河店修路碑》如是记载:“陇蜀踞天下之脊,山高而水激。徽县南六十五里曰白水驿,前明设驿丞,今革。其地为川陕要道,宋至和二年(1055年),转运使李虞卿以青泥岭旧路险峻,请开白水路,自河池(驿)至长举驿,未成而去。河池令王令图及工部郎中田谅等踵成之,迄于今近千年矣。陵谷变迁,雨雪剥蚀,向之坦途,遂成峙径。亦固其所,地左山而右江,水涨辄阻。山故多石,循山穿石罅以行,羊肠一线。石滑无以妥足,稍懈即仆,人与马骨落江,葬于鱼腹,行者苦之。每遇霪雨,恒弥月无行人”。《徽县文史资料》第十二期收录的《徽白公路史略》证实:“白水路自古为入川之要津,兴于宋,盛于清,衰于民。自北宋以来,历代几经修建,虽通驮运,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甘、川物资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甘肃省政府曾拨款修筑公路,将待试通车,即被洪水冲完。解放后,这条公路才修成通车”。在“十二五”期间,十天高速公路将从记载《新修白水路记》的“大石碑”旁边通过,怎能不令人感叹呢?
      《新修白水路记》记载:白水路修建过程中,“作阁道二千三百九间,邮亭、营屋、纲院三百八十三间”,摩崖石刻不仅记载了北宋交通、邮传事业的发达,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北宋商业的繁荣。北宋建立以后,消除了晚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从白水路修建过程中修建“纲院三百八十三间”的规模来看,当时的徽县作为秦陇屏障、巴蜀门户,商业十分发达,商品种类增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成为重要的商品。以至于出现了依靠第三产业生活的人,即摩崖石刻中写的“浮食、游手”;两宋时期,边境贸易繁荣。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南宋与金对峙。两宋在与辽、西夏、金相邻的边境地区设榷场,进行双边贸易,互通有无,获利甚丰。商税收入,特别是酒税收入,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初,景德元年,尝通此路。未几而复废者,盖青泥土豪辈唧唧巧语,以疑行路。且驿废则客邸酒垆为弃物矣,……”。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就连修建白水路这一国家决策也推迟了几十年,又怎能不令人感叹呢?
从《新修白水路记》的撰书时间和“三苏”入京及后返蜀的时间对比,苏氏父子入京及后返蜀时,白水路已经修通,当走由举荐他们的雷简夫撰书《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的白水路,不再翻越青泥岭了。(王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