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称“腐败是一种社会糖尿病”发人深省

12.08.2014  14:23

  7日,湖北省随州市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工作会上,著名作家二月河作了题为《从历史、文学看当今反腐倡廉》的专题讲座。(2014年8月9日《湖北日报》)

  众所周知,腐败就像一颗毒瘤,肆意侵害着健康的肌体,吞噬着生命,如果不及时切除,不及时遏制,最终必会全身扩散,导致生命终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亡党亡国”。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

  譬如,唐朝,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兵力内轻外重,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更加腐朽,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100多年腐败的政治以及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引发了农民起义,瓦解了唐朝政权。还有明清。明清后期,买官卖官盛行,任人唯亲,贪污贿赂,徇私枉法,腐败之风,上行下效,愈演愈烈。“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就是最典型的见证。

  也正因如此,谈到腐败,二月河以唐朝为例。他说,开元年间,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占全球GDP的40%,美国现在是占20%。仅40多年后,唐朝就出现了安史之乱而步入平庸,主要原因是唐玄宗时期腐败加剧。“不管你有多高的GDP,多大的文化体量,如果腐败横行,都会轰然倒塌。”二月河比喻说,腐败是一种社会糖尿病,无声无息地来,没有很大痛苦,但并发症出来就不得了,造成尿毒症、肝硬化等等。“它让你的免疫力丧失,风一吹就倒了。

  在笔者看来,二月河称“腐败是一种社会糖尿病”,这一比喻非常贴切、恰当,发人深思,令人警醒。现如今,许多落马贪官原本是贫寒出身,从基层干起,很能体贴民生疾苦,但是随着权力的扩张、地位的提高,思想、信念、作风都会悄然发生变化,从廉洁自律的好官变成了肆无忌惮、贪污腐败的坏官。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放松“三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错位;工作丧失原则,为情所动,因情害己,公权私用,公私不分;不能坚持严格自律,放纵自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从不拘小节开始,成为腐朽庸俗作风的牺牲品;缺乏政治敏感性,缺乏党性锻炼,经不起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等等。但最关键的是,还是像人患上糖尿病一样,不知不觉之间“疾病”就上身了。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温水煮青蛙”效应。

  用晚唐诗人杜荀鹤的诗句来解释就是:“泾溪石险入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船到险要处,船家谨慎防范,大都能平安度险;反而到了“平流无石处”,思想产生了麻痹,往往容易发生事故。也就是说,对于“暴风骤雨”式的腐蚀,大多数人能够抵御。相反,却容易在那些细枝末节、不太显眼的地方“翻船””,留下“初之不慎,后患无穷”的悔恨。

  也正因如此,笔者认为,二月河的“腐败是一种社会糖尿病”之说,值得各级党员干部深思、警醒和警戒,要把其当成警钟敲,当成药丸吃,以警示自己千万不要“一步错,满盘输”,形成“累加效应”,被人“用温水煮了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