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兵:书香社会需要保持对“深阅读”的热爱
原标题:书香社会需要保持对“深阅读”的热爱
绿云书庵,作为我市首家纯公益性的民间图书馆,为很多人提供了精神食粮。不管读者来自于社会的哪个阶层,只要你愿意读书,喜欢读书,绿云书庵总是向大家敞开了大门,让很多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丰富。而就是在这家小小的书屋中,也走出了很多爱好公益的人们,除了最著名的书庵主人刘易外,还有许多的大学生,他们也在书庵中做了许多公益活动。这个小小的书庵,总是充满了那么多的温情和文化气息。然而,从去年8月起,因为拆迁搬址,缺乏场地经费10万册图书无处安身,绿云书庵的发展陷入了多重困局。(《兰州日报》3月25日七版)
未拆迁前的绿云书庵,是书庵主人刘易用自己的房屋开办的民间图书馆,在场地上没有任何问题和拘束,而且地方大环境好,可以向读者提供很好的阅读环境。同时自己还有一些闲置的房子也在向外出租,可以为书庵的日常维持提供费用。但是现在老房子已经被拆迁,书庵没有办法继续正常开馆,维持书庵发展的资金链也已中断,而相关的过渡费用于现在日常的租房放书都不够,更不要提将书庵发展扩大了。陷入困境的绿云书庵不得不向社会呼吁帮助,希望能够获得一个正常使用的场地。
绿云书庵的遭遇在今天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并不是个例。不要说像绿云书庵这样的民间图书馆,即使是公立图书馆和文化设施,甚至很多文化遗存,在商业化开发中也不断被鲸吞蚕食。商业化大潮和互联网时代的双重冲击之下,不禁会使人产生疑问,读书作为最重要的精神活动,在当下的社会氛围中还能继续发挥浸润人心的作用吗?
一个小小的绿云书庵或许可以通过爱心企业或者个人的帮助获得新生,但是面对不断萎缩的阅读习惯,却不是这些爱心人士能够根本扭转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似乎都成了“网虫”、“拇指一族”,快餐阅读、浅阅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人们也习惯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享受网络文化的“快消品”。碎片化让阅读变得轻松愉快,但是与传统的经过编辑校阅的纸质书籍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在阅读领域同样泛滥成灾。同时,文字也不再是阅读的主要内容,图片、音频、视频已经逐步占据了传统阅读的内容空间。交互式、体验式阅读成为主流,阅读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成为分享的一部分。
碎片化阅读有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获取信息的优势,但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这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以及阅读内容都已经因互联网时代的改造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就像人类的文明记录一样,我们一路告别甲骨青铜、竹木简帛,今天已经到了告别书籍纸张的时刻。只是,互联网时代塑造的新阅读习惯需要与数字时代的人类不断磨合才能成熟。
使用什么样的阅读工具并不重要,工具的进步总是能提供更多的资讯和更广阔的视角。我们忧虑、纠结的不是人们不阅读了,而是不再像传统阅读那样的“深阅读”了,我们怕的是丢失了“深阅读”背后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理性的独立人格。因此,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仍然保持一份对传统书籍和传统阅读习惯的尊重与遵循,让“浅阅读”和“深阅读”能够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根植于我们的阅读习惯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像绿云书庵这样的传统图书馆和纸媒书籍仍然需要存在和获得保护、发展的原因所在。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样的呼吁,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说明全民阅读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国家将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大财政预算和投入,让包括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等地也和城市一样,享受应该享有的阅读公共资源,从而构建“人人爱读书,人人有书读”的“书香社会”。而“书香社会”则不能是良莠不分、泥沙俱下的网络丛林,抑或退回到简单娱乐的“低幼”年代。
让“书香”浸满社会,需要我们自觉自愿保留一份对“深阅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