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寄托抗战情

03.09.2015  10:49

老舍故居

    抗战爆发后,许多文人虽不能像战士们那样扛着枪奔赴前线,但他们却以书斋为阵地,用手中的笔展开了另一种形式的抗战,寄托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南社诗人柳亚子在抗战初期,正住在沦陷的上海,他患神经衰弱,杜门谢客幽居,戏称自己的住所为“活埋庵”,并自署“活埋庵主人”。后来,柳亚子去香港,住九龙,又将他的书斋命名为“羿楼”,羿者为古代神话中的射日英雄,“”指日本帝国主义,以此表现他的爱国精神。1944年柳亚子夫妇栖身桂林,而子女们则分住别处,一家四散,鸥梦难圆。柳亚子请人绘制了一幅《鸥梦圆图》。表达他渴望与家人团圆的心情。1945年年底,柳亚子夫妇返回上海家中;子女们又纷纷从外地赶回上海,终于,一家人达到了柳亚子所渴望的鸥梦重圆。这时,柳亚子特地为《鸥梦圆图》题了一首长诗,把上海旧宅称为“鸥梦圆簃”。

    抗战爆发后,老舍就积极投身于抗战之中。1943年他来到重庆的“四世同堂”。抗战岁月,老舍在此完成了《四世同堂》一、二部(《惶惑》《偷生》),为世人留下经久流传的鸿篇巨制,同时,老舍在这里还为抗战文化留下了许多诗歌、散文、话剧等文艺精品。抗战胜利后,老舍先生挥笔写下了“山河无恙”的题字,寄托了其悠悠爱国心。

    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画家朱屺瞻,抗日战争前在故乡太仓浏河的老宅田旁,遍植梅树,自题书斋名为“梅花草堂”。抗战胜利后,屺瞻老人移居上海,在南方购得一屋,又在屋旁种梅树数十棵,仍取室名为“梅花草堂”,以志不忘故国情怀。

    书斋是文人灵魂的栖居地,书斋名,则是文人志趣理想的体现。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看一下这些抗战期间的书斋名,一股浩然正气充斥心中,不禁对书斋的主人更加心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