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伴我一路前行

16.10.2014  14:26

    过生日时,儿子投我所好,满怀真诚地送了一台款式新颖、功能齐全、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的直板式电脑,并下载了当下流行的书籍和影视资料。无疑,这对于爱好读书、写作的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瞌睡给个枕头了。

    想起我的童年时代,脑海里犹如播放电视连续剧,那一幅幅画面展示了我出身寒门,家里人多、破衣遮体、粗食果腹;少年辍学,嫩肩挑担;打工挣钱,补贴家用;难做白领,只缘读书少……

    当我正式进入国企上班后,环境的改变,机器的操作,技术的要求,同行的竞争……这一切都督促我必须提高文化,加快学习的进度。于是,我充分利用工余时间,在书山中跋涉、学海里遨游。因为,我懂得: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我们的国家则是一个与读书密不可分的国度。我们有着和书卷紧密联系的历史和文化,“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关于读书的话题源远流长,激励、滋养一代代炎黄子孙茁壮成长。

    在这种传统和氛围的鞭策下,我从当学徒之日起至今,风雨50年,蹉跎半世纪、与书本和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使我在工作——读书——写作这个三点一线的圆圈中,周而复始,耕耘不辍。在机声隆隆的车间里,在人声鼎沸的市井中,知音难觅,无人可供交流。我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想法得讲,既然嘴上无法表达,总要有一个出口,因此我学会了写作,用笔和纸交流,用文字倾诉。在寂静的深夜,在无人的时候,独自一个人享受文字带来的愉悦。正如人体缺什么营养就要补什么一样,我的内敛、枯燥无味的现实生活需要文字的抚慰。实际上读和写是我另一种生活,另一种的人生体验。

    有压力就得要减负,否则就会崩溃。确实如此,文字是我释放真实、释放自由的最好方式。我只想在语言的庇护下,让灵魂站得更高,让血液和肌肤的气息向着生活的最高处弥散。我坚信,枯燥的生活也会因此获得一种优美飞翔。我总是把文字当作自己的翅膀,这些忧伤的、欢乐的翅膀带着我穿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无遮无拦,无拘无束,飞翔在心灵的高处。

    有播种必有收获。我也不例外,由学习文化继而转为写作,一本《新华字典》是老师,一本《诗韵新编》是助手,依照葫芦画瓢,模仿范本涂鸦,写诗歌、作散文、撰小说、编剧本……随着我写的“豆腐块”文章在报刊上不断发表,同事们看我的眼光变得亲切了,领导对我的态度和蔼了。这一切管用吗?我早知道文学不能改变什么,但文字确实改变了我的生活。在最初的十几年里,我因写作生活发生了变化。当然不写作也会改变,但我不知道会改变成什么样子。这个世界上不写作的人照样会活得很好,飞黄腾达的人往往是一书不读的人。但我不写作会活得比现在好吗?

    书读得越多,写作越能得心应手。发表的稿件多了,知名度提高了,国企单位领导同意把我从生产车间调到厂工会工作,后又被调入一家报社当了记者、编辑,专心从事采写消息、通讯、评论兼顾新闻摄影工作。由于我勤奋的工作和学习,期间考入了兰州大学新闻系学习至毕业,后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进修,为我注入了拼搏的正能量。借助书本和文字的力量,我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否则,像我这样仅有小学文化的人,充其量只是“井底之蛙”,何谈有所抱负呢?总之,我的进步主要得益于阅读了千余本书籍,抄写了七八十万字的笔记、心得,发表了五六十万字的文学、新闻稿件,是书伴我一路前行,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

    如今,全球已经进入信息和电子化的时代,我也与时俱进,在阅读纸质书的同时又体会到电子书创造的奇迹。纸质书与电子书是双轨运行的列车,决不能厚此薄彼。记住:文化是民族的命脉,读书是永葆青春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