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田野乡村充满诗情画意 ——宕昌县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盛夏时节,走进宕昌,青山绿水环抱着一个个美丽村庄,沿着宽阔、平坦的道路走进村子,统一规划的农家小院掩映在树木之中,干净整洁的巷道两旁花草点缀、馨香扑鼻。文化墙装饰的广场里,村民们或散步、或聊天,很是惬意。
宕昌县充分发挥区位、生态和文化优势,以扶贫开发为统揽,以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和文化为出发点,整合资金、整体规划,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烂泥村”变成“旅游村”
记者来到坐落于官鹅沟景区的城关镇鹿仁藏族村,土黄色墙体、木格式窗户、“人”字形屋顶的民居透着浓郁的羌藏风格,高耸的碉楼、古朴的廊桥倒映在村前清澈的河水里,在山门前,不少游客与穿着羌藏服饰的村民合影留念。
“现在,我们村‘乌鸡变凤凰’,美丽的风光、干净的环境,让县城的人都羡慕,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成了官鹅沟景区的一个重要旅游点。”刚和游客合完影的藏族妇女毛喜翠花,说起村子的变化很自豪,“过去,我们村房屋破烂,巷道坑洼不平,垃圾胡乱堆放,牲畜到处乱跑,游客来了也会被吓跑。”
和鹿仁藏族村一样,如今在宕昌,越来越多的村庄在政府的科学规划下,变成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县里按照“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目标,先期编制完成了147个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中,注重文化的传承,从地域特点的挖掘上彰显乡村个性,注重群众意见的征求,提高了规划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同时,结合宕昌实际,按照羌藏民俗型、明清仿古型、小康富裕型,设计制作了12套民居风貌图样,从户型结构、门窗式样、色泽搭配、建筑用材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标准和要求,供广大农民修建新房选择参照,并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和地域特色,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让田野乡村充满诗情画意。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宕昌县在不断完善道路、广场、饮水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在每个村都修建了垃圾回收点,确定了专门的保洁人员。如今,建成的87个美丽乡村,都实现了农村布局优化、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群众的人居环境、生活品质大幅提高,鹿仁、麻界、召藏、路固、马鞍山等村,从过去的“烂泥村”变成了“旅游村”。
整合资金 倾力帮扶 各炒一盘菜 共办一桌席
212国道旁的南河乡路固村过去是典型的贫困村,如今209户人家的房屋都进行了风貌改造,村口乱堆柴草的空地变成了文化广场,过去垃圾乱倒的臭水沟如今是孩子们戏水玩耍的好去处。说起村子短短两年时间的巨变,村党支部书记杨成喜兴奋不已:“道路是县交通局修的,文化广场是双联单位建的,房屋改造整合了扶贫开发资金,河道治理借助的是水利部门的项目……”
对于宕昌来说,大规模建设美丽乡村并非易事,缺项目、缺资金是首要难题。2012年以来,宕昌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双联行动、扶贫攻坚、灾后重建结合起来,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改变以往涉农项目实施“单打一”的做法,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强化项目资金整合,统筹实施人畜饮水、道路交通、危房改造、社会事业项目,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集中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
“大家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3年来,全县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6亿元,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宣传教育、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和投资带动,激励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拆旧建新、美化庭院,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帮扶、群众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格局。
产业富民 乡风文明 乡村发展 重点在内涵
“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宕昌县把产业发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充分利用自身气候条件和“千年药乡”的独特优势,大力扶持中药材、马铃薯、畜牧养殖、劳务等传统产业,特别是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通过举办产销对接洽谈会、赛药大会,开办乡村药膳馆,建设药材物流城等措施,举全县之力进行推动。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新型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为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县里通过建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场所,为村民提供学习场所。并以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新形象为主题,在农村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卫生、讲新风、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四讲四新”活动,培育典型,表彰先进,鼓励和引导群众破陋习、树新风,使广大农村的文明程度得到不断提升。
召藏村在哈达铺镇背后的哈柱山上,以前,村子不光房屋破旧,还是镇里挂了号的贫困村。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如今的召藏村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成了宕昌县中药材种植的专业村、示范村。县农办主任杨江林介绍,近年来,宕昌县加大产业扶持,集约项目,集中投入,激活农村各种有效资产、资源,推进美丽乡村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多元化拓展。(记者周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