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成县索池乡:多措并举推动贫困村全面脱贫
中国甘肃网9月17日讯 (通讯员 任晨辉)李家山村位于陇南市成县索池乡南部,距乡政府5公里,属典型的高寒山区,以粮食种植为主,产业结构传统单一,全村共有4个社,809人,耕地面积1129亩。以前,一到雨季,李家山村几乎是与外界隔绝,道路泥泞不堪,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群众的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平时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都困难,更不用说把剩余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钱了,久而久之,该村俨然成了索池乡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近年来,该村“两委”围绕强班子、育队伍、重服务、办实事、聚人心的总体思路,通过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着力改变自然环境和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走出了一条依托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和以核桃特色产业为主导,养殖、中药材种植和电子商务为补充的产业发展路子。
找准“两个切入点”:一是结合“双联”行动的开展,在县教育局的积极帮助和协调下,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硬化了该村范庄社内、范庄至仁山、上坪至下庄共1676米长的道路;通过交通项目,硬化了6公里的通村公路和产业路;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实施了2公里的小巷道硬化;并通过春、冬季民工建勤拓宽田间道路路12公里。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该村农户雨天行路难的问题,进一步方便了该村农产品的运输,为群众的致富奔小康铺平了道路。二是该村党支部结合村情实际,并在双联单位的帮助下,采取有效措施,对本村的核桃树进行综合管护,对所有核桃树进行了全面修剪,并进行了高接换优,特别是对300株15年以上的老化树进行了高接换优。近两年共嫁接核桃树5万余株。同时邀请县林业局专家在李家山村举办了核桃树高接换优综合技术培训会15次,共计培训农民技术员120余人,发放资料1000余份,发动群众1300多人次,还对全村所有的核桃树进行了除草、涂白、刨盘、施肥、病虫害防治,有效的促进了本村核桃产业的发展。此外,还通过妇女小额贷款和“双联”惠农贷款,扶持成立了1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2户养殖大户,进一步带动并壮大了该村养殖产业的发展。
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被”培训到“要”培训的转变。在该村林果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下,村“两委”班子结合村上产业发展现状,精心组织,认真编写了通俗易懂的《核桃丰产栽培实用技术》、《核桃嫁接技术要点》、《核桃综合管理技术要点》等培训材料,实现村级核桃树综合管理技术全覆盖目标,有力地提高了群众农业科技水平。二是从“等”政策向“找”出路转变。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按照村级发展规划,村“两委”每年积极组织技术骨干和种植大户到核桃发展先进市、县、乡参观学习,积累和交流宝贵经验,提高产业开发实用技术。并积极组织有为青年、返乡未就业大学生、村留守妇女到县电商协会进行培训学习,增强电商知识,鼓励他们积极开设网店,通过网路来销售本村的农特产品,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这些举措,彻底改变了群众等政策、靠政府的落后思想,群众参加合作社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三是从“看”村级事务到“谋”村级事务的转变。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党支部带领广大党员群众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极大地调动了党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积极性。积极推行“3+5”工作法,并让广大党员群众树立了大局意识,积极为全村的发展献言献策,切实提高了村社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和水平,在全村形成了一个想发展、要发展、谋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和氛围。
在村“两委”班子带领和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该村人均收入由以前1000多元增加到目前的5100元。全村形成了以核桃特色产业为主导,养殖、中药材种植和电子商务为补充的特色产业格局,实现了低产向高产、单一向规模化、原始耕作向科技投入、科技自主服务向走出去创收的转变。
如今的李家山村,家家用上了自来水,道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新硬化的通村、通社道路畅通无阻,野果子、野菜之类的俨然成了宝贝。昔日的村庄已成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