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习近平走过的路(局级干部篇)

07.01.2015  18:45

  摘要:走入新的一年,学习小组与组员一起,继续重走习近平走过的路。今天是本系列的第三辑:局级干部篇。

   走入新的一年,学习小组(微信ID:xuexixiaozu)与组员一起,继续重走习近平走过的路。

   今天是本系列的第三辑:局级干部篇。

   主政宁德,习近平对哪里充满牵挂,再三到访考查?为什么一碗绿豆汤能换来了72万扶贫款?习近平又是怎样得出了宁德要“弱鸟先飞”的结论?

   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习近平在宁德的办公室

  1988年6月,习近平从福建最发达的厦门,调到当时全省经济最落后的宁德任地委书记。他同普通干部一样,住在离地委办40米左右的机关宿舍,从不嫌弃,从无怨言。

  习近平常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

  主政宁德,他积极倡导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在指导宁德摆脱贫困、改善民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实践,在造福闽东人民的同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理论和精神财富。

   下党之行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带领地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头戴草帽,肩搭毛巾,顶着炎炎烈日,跋涉2个多小时,深入下党村。

  “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自发摆出一桶桶清凉饮料,还有绿豆汤。”

  习近平一到下党,顾不得休息,就召开会议。下党乡党委、政府在鸾峰桥边的王氏祠堂里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大家就围坐在小板凳上开会。

  午饭时,简陋的饭桌、椅子就摆在廊桥上,边吃边谈。午饭后,稍作休息,习近平又进村入户、访贫问苦。

  第二天回到寿宁县,习近平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当场拍板决定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其中40多万元用于建设水电站。

  下党乡是习近平心中的牵挂。此后,他先后2次去下党乡调研、现场办公。

  下党电站

  下党中心小学

  曾经的贫困村摆脱贫困,

  今天的下党乡大为不同。

  除了下党乡,习近平还关心着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区仍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住在茅草房里。在闽东工作时期,习近平开始探索畲民下山、连家船民上岸的移民搬迁工程。

  1989年春节和1990年1月3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两度深入九仙村,走访慰问受灾群众。

  图为1999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深入福安市康厝乡东山畲村调研。

  主政宁德后,习近平提出并倡导实施“四下基层”工作制度:

   信访接待下基层

   现场办公下基层

   调查研究下基层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

  习近平身体力行,到任不到3个月时间,习近平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了绝大部分乡镇。

  如今,“四下基层”制度还在福建传承、发扬。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在宁德,习近平改上访为下访,畅通了群众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 “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习近平要求:“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

   真抓实干重视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群众路线,还体现在习近平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习近平到宁德后没有急着烧“三把火”,而是深入全区9个县以及毗邻的浙南调查研究。 1988年9月,习近平写下来宁德工作后第一篇调查报告《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

  在闽东工作期间,习近平始终注重调研、笔耕不辍。《摆脱贫困》便是此时期他思考探索的结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

  (2)《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践行群众路线纪事》,《福建日报

  (3)《群众的赞许最甘甜》,《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