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更深刻更广泛的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性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来源,需要追溯到习近平同志上山下乡经历和全部从政实践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为此,他鲜明提出“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他要求经济工作要“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通过科学方法贯彻各项大政方针。我们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稳中求进的根本点在于稳定大局、不断进取”。
这些思想来自哪里?无疑是来自其知青岁月和从政实践的历练。对此,习近平同志曾经谈到:“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几十年来,习近平同志始终如一地抱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知行合一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任何事情都秉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认真履行每一个岗位职责。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书记的3年多时间里,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求真务实办实事。先是不图“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虚名,下决心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后又提出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再到率先在河北全省推行“大包干”,制定“人才九条”广招天下英才等“兴县富民”政策,始终不忘初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的17年里,不仅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六年七下晋江,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而且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内引外联“双向开放”,推进闽台交流先行先试。他在《摆脱贫困》中指出:“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习近平同志六年七下晋江调查研究,分别在《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发表关于晋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的署名文章,总结“晋江经验”,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即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和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服务;处理好有形通道和无形通道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他还提出,福建要走创新发展之路,“通过以建设生态省为载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维护生态良性循环,保障生态安全,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地委担任主要领导期间领导的扶贫实践及形成的扶贫思想,更成为精准扶贫战略的思想“源头”。在宁德,他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不耻落后。他说:“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八八战略”总方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等科学论断,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生态省等战略决策。2003年7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面总结浙江经济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八八战略”。这里的第一个“八”所指的“八个优势”,是结合实际作出的总体把握,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具体而言,是将已经显现出来的体制机制、生态文化等优势进一步发挥好;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对于一些劣势,要通过努力转化为优势,或者避开劣势。第二个“八”是指八个方面的举措,是针对进一步发挥、培育和转化优势提出来的。通过实施这些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在今天看来,“八八战略”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贡献了丰富的浙江实践。特别是从“发挥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优势”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美丽浙江”到“美丽中国”,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从“海洋强省”到“海洋强国”,从“生态省”建设到全国范围的“蓝天保卫战”等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的战略布局、重大改革和发展举措及创新实践经验,成为治国理政重大战略和决策的“源头活水”。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对上海如何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带头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提出了符合上海发展实际的工作思路。2007年5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鲜明地指出:“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肩负起集中精力抓党的建设的重大责任。”同时,习近平同志还要求上海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要“动真格”,提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在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上走在前列”。并强调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中,“上海有责任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党的十七大之后,习近平同志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以更广阔的视野思考促进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政策。2008年1月11日,习近平同志到河北西柏坡考察调研时他提出,“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和农家游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加强以乡村领导班子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村干部队伍。”2010年4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亚洲博鳌论坛作主题演讲时强调,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些理念核心就是科学发展。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就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用科学的理念、开放的战略、统筹的方法、共赢的途径去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习近平同志要求,领导干部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无疑,这些重要论述不仅直接地影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有些还直接成为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以大国领袖的洞察力,深刻认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破除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平衡充分发展的短板和弱项,提出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等一系列重大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功实践和理论概括,最终成就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个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以“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这“七个坚持”为内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作者韩保江 系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