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福建:百姓安危冷暖不离心头

06.11.2014  10:51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1988年12月20日,福建省霞浦县委党校里人来人往,宁德地区领导第一个下访接待日在这里举行。时任地委书记习近平及地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同霞浦县领导一起接待来访群众。

   习近平的第一个接待对象是县公交公司职工舒穗英。由于县对台部在其房屋旁边的河边建房,导致河道淤积,9月间的一场洪水冲进舒穗英家中,冲走了粮食和部分财产。为此,她写信给地区领导反映情况,要求县对台部负责清理河道,并赔偿经济损失。

   “没有想到,习书记会这么快主动找到我。”现年已68岁的舒穗英提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在接访现场,习近平详细了解情况后,便同地县有关领导到舒穗英家察看,并提出处理意见。

   这次接待日,地、县两级领导共与102名上访群众面对面交流,受理各种问题86件,其中有12件得到当面答复解决,其余的限定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当天的总结会上,习近平说,我们工作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对上面负责,而且要对群众负责,为人民做主。古时候的县官尚且还有击鼓升堂,为民申冤,而我们却成天忙于开会,很少主动去抓这种事,这是不应该的。

   在习近平看来,“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他要求:“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他改上访为下访,畅通了群众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

   在永泰县信访局,记者见到了数本已经泛黄的信访记录本,当中就有习近平带领市县领导到永泰接待群众的原始记录。永泰一中刘寿钢老师的名字就出现在这个记录本里。

   已经退休多年的刘老师回忆,那是1991年4月13日,市县领导第一轮联合接待群众日。当天下午,他和王仁老师代表全校师生赶到县委党校,反映学校的校舍安全问题。

   当时学校有一栋1905年修建的宿舍楼,地基已经变形,一下雨到处都在漏水,门框也歪了。修缮费用经各方筹集,还差10万元。

   听了两位老师的陈述,习近平当场表示:“危房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就是借房子,也要搬,要以防为主。

   “书记态度坚决,但也很诚恳实在,坦率地说当时的市财政也不宽裕。”刘老师说。最终拍板的结果是,市县财政各出一半,并要求立即拆迁改造危房,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这一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在福州一直坚持了下来。1993年4月开始的市县(区)领导第三轮接访群众活动,已不再是以往就事论事式的单一接访活动,而是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到现场办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1999年11月30日,时任代省长习近平收到一封署名为“一位普通的外来务工青年”的来信,信中反映在榕务工者面临的子女上学这个普遍难题,希望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及时解决这一问题,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福州的经济建设中去。

   习近平立即批示“应对打工族的生活更加关心,创造更有利于他们发挥积极性的环境”,将来信批转给福州市政府,他还给来信的务工青年苏仁寿回了信。

   福州市政府接到批示后,两次召集有关部门,就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制定出《福州市外来务工从业人员子女就学暂行办法》,2000年1月开始实施。长期困扰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难问题,终于在福州得到圆满解决。

   自己的一封信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让苏仁寿激动不已:“省长亲自过问打工族反映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疾苦,真心为人民办事的精神。

   2013年,福建全省共接收86.1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87.8%就读于公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