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印证承诺 支三招为老乡增收

15.02.2016  16:57

  中国兰州网2月15日消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富不富,关键看收入。”农民增收既是千家万户的“小钱袋”,更是国计民生的大体现、发展水平的硬指标。中国青年网“习大大+”工作室梳理发现,习近平从农业科技、农村改革、基础设施等方面,为老乡增收支了三招,印证他许下的承诺:让农民增收获得新成效。

   支招现代农业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40多年前,习近平曾作为知青到陕北农村插队,一干就是7年,他的第一个“官衔”,是村党支部书记。此后,他在河北省正定县委也担任过副书记、书记。在农村的工作、生活经历,使习近平对中国的农村问题有着深刻的了解,他深知,农民真正增收,才能过上好日子、过上“肥年”,因此,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他也深知,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习近平扛着锄头参加农业劳动。来源:新华网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谈到,“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调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察时又提到,“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2015年3月,习近平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指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不能拖后腿。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战略清醒。东三省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方方队里,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遵循规律、科学发展。

  “如何成功地解决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关键是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中国的农业发展历史就是探索和开辟这条道路的历史。”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业发展与转型本质上是农业现代化,特殊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中国总道路”的具体道路之一,又是中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