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人相继谢世后继者至今乏人 白银聂家窑皮影戏断了传承
“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边哈哈笑”,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之一,皮影戏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受各地民众喜爱。近日,记者获悉,被列为白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白银区聂家窑皮影戏因老艺人相继谢世,而后继乏人,皮影实物无存而惜断传承。据了解,被列为白银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保护名录的仅有会宁县皮影戏和白银区强湾乡聂家窑皮影戏两项。而聂家窑皮影戏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难继,几近湮灭。据白银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聂家窑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王树吉介绍,聂家窑皮影起源于清中期,是由聂家窑村一位名叫王有秀的人在陇东一带跟随当地皮影剧团学习演出,年老回家后,组建了当地第一个皮影剧团,在五沟十三庄颇有名气。此后,王有秀将皮影艺术传授给了其王氏家族的子孙后代。
王树吉说,聂家窑皮影盛行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皮影剧团演员以本村王氏家族的几代人为主,有演员20多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能吹拉弹唱,扮演生、旦、净、末、丑多个角色,影人、道具大多用牛皮或驴皮镂刻并着色而制成。剧团主要在本村法王庙、关帝庙演出,有时也到村民家中给祖宗、家神还愿演出。此外,还经常应邀到周边各村和四龙、水川一带演出。剧团鼎盛时,有皮影头像200多个,能演出20多本戏。聂家窑皮影以唱功见长,有无唱不成影之说,有男女两种声腔,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其唱腔、念白与秦腔相同,板式也与秦腔板式一样,如慢板、尖板、二流等。每次开演前,按当地风俗先“请神”。第一个出场的是天官爷,第二个出场的是福、禄、寿三大财神,第三个出场的是王灵官,第四个出场人物是黑虎赵公明,接下来演出才算正式开始,一般演出一场所需时间都在4至5小时。据说,剧团演出时一般都在傍晚时分,村中男女老少倾巢而出,热闹非凡。
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如今聂家窑的村民知道当地曾有皮影戏的寥寥无几,偶尔有些知晓的也是从有关史料上看到过。在聂家窑村,仅有几位老人依稀还能说起小时候看皮影的一些情况,但均语焉不详。就在去年,聂家窑皮影戏的最后两名老艺人王作虞、王树俊叔侄俩也先后辞世。“王作虞是演员,王树俊是鼓手。5年前,最后这一批传承人都还健在,但没有抢救性挖掘、保护,如今最后的两位老人相继去世,更无人问津了。”王树吉感慨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