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虎生:第九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手记——万壑琼瑶数齐家

30.01.2016  17:58

              丁虎生 文/图  (作者系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社会科学研究员)

 

      三年前,在连续加班数周后,我邀请几位同事到通渭县去泡温泉,同事都惊讶地说:通渭哪儿还有洗澡的水呀!看新闻了吗?因干旱,通渭人吃水困难。我说没吃的水,洗澡水一直丰盛。于是,几位同事一路调侃来到通渭温泉,享受之后,才改变了“黄土干搓”的错误假设。通渭位于陇中干旱丘陵地区,是关陇古道上通往古渭州的战略要地。县城平襄西南山谷有“温谷水”流出,四季温润,千年不息。人们把这种具有祛病除邪功效的温泉之水誉为“玉汤”,明代王瓒曽赋诗称赞“万壑琼瑶早雪天,灵泉汩汩泛青烟,路人莫讶色入涨,谁煮金鹅不记年。”形象地描述了通渭这片陇山丘陵“万壑琼瑶”的景象。

 

 

  

      前几天,第九次玉帛之路(关陇道)文化考察活动启动,活动第一站选在通渭。据叶舒宪先生介绍,陇山两边泾、渭及西汉水流域,流布者大面积的齐家文化遗存,通渭有很丰富的齐家文化玉器。齐家文化的一项标志性的遗产,就是玉器成为人们精神意念的神圣载体,是人与上天、与众神沟通的重要媒介,实际上玉器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人们比德与玉,形成了核心价值观念。通渭是我家乡,是全国著名的书画艺术之乡、体育运动之乡,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温润的地域个性。我们要考察的碧玉乡,东、北接壤的地方是陇山、陇阳、陇川三乡,而在鸡川通往陇山的山道上,有一处地名叫“关山”,有一段山路叫“古道”,历史的密码是否就保留在这些以方言呼之而出的名称中呢?

 

  

      1月26日凌晨,明月如轮西照,我们如期出发,直抵通渭,参观县博物馆和一家民办齐家玉收藏馆,县博物馆展出以书画艺术作品为主,但齐家文化的出土文物特点突出,很吸引眼球。令我高兴的是第一次看到家门口出土的文物,鸡川堡子坪出土的绳纹双耳陶罐、三角纹双耳陶杯、尖底陶瓶、玉璧等几件文物,距今4000年左右,其精美程度出乎预料。我看过一些材料,通渭县境内有不少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不少属齐家文化类型。在民办齐家玉收藏馆,石琮、权杖、石钺、石斧等收藏量相当可观,权杖表明人类进入了威权统治时代,而琮是祭地的礼器,石琮的出现,表明人们对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拥有宗教般的崇敬,同时也表明玉是稀缺资源,它不是人人拥有或者常常拥有的礼器。当然,整个齐家文化对玉的崇拜是深入人心的,大量出土的玉璧、玉琮、玉环、玉璜、玉璋、玉圭等,都表明玉在当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碧玉乡李家坪地处牛谷河与牛洛河交汇的二级台地上,台地相当开阔,这里是一处典型的齐家文化遗址,曾出土过玉璧及陶器,而最近由于宝兰客运专线的铁路要从这里经过,正在进行小范围的抢救性发掘。走进齐家人的庭院,复原齐家先民的生活场景,体会远古的祖先怎样孕育了我们的文化基因,这不仅是满足现代人的好奇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促使我们洗心涤力虑,更好地把握现在。与李家坪相隔十里的另一处遗址鸡川堡子坪,是我儿时每天过往的地方,想到我每天踩着四千年来人类文明的脚印行走,真有一种承继往圣精神的自豪感。

 

  

      李家坪遗址所在的这个地方为什么叫“碧玉”?一路上大家都在讨论。这里是我故乡,没听说过有玉。记得上小学时,有人曾拿一种温软的石料,在黄土地上写字,由于光滑,写出的字笔画圆润好看,往往赢得老师的表扬。也常听大人说去挖几个“软石儿”刻个名章之类的话。至于碧玉地名的来源,有传说讲是因故襄戎国有碧玉公主守此“玉关”而得名,那么此关又为何称“玉关”?一直无考。当日,我们从陇阳方向沿牛洛河顺流而下,在其中游丁家河一农户家,看到了他采来的“石头”和雕刻的鸟儿,其材质就是青黑色的玉石,虽然玉质较差,但它的确可以叫做“碧玉”。随后我们对一条沟壑进行了实地调查采样,确证碧玉之名名副其实。那么,玉关是否与控制当地的玉材有关呢?

 

  

      离开那条“玉壑”,回望陇山,满目黄土苍茫,想想掩埋在黄土深处的碧玉,想想遍布关陇的齐家文化遗存,想想齐家玉器流散和收藏的民间土壤,不禁感慨:万壑琼瑶数齐家!

      原文链接:http://www.gscn.com.cn/tourism/system/2016/01/29/0112524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