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玉帛之路专家考察手记】阿拉善的陶鬲

14.06.2015  22:58

  作者:叶舒宪

  6月12日,晴间多云,考察团出发后第五日,早七时半在金沙酒店旁的拉面馆用完早餐,即前往旗文管所考察文物,有范局长等热情接待,仔细介绍当地的古代遗址和文物情况。由于旗博物馆建筑临时翻修而停业撤展,范局长指示工作人员,从库房中的文物箱子里一件件地搬出史前陶器等,让考察团近距离观摩和拍摄。据范局长介绍,阿拉善右旗从来没有展开过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总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比宁夏自治区的面积还大,却没有过一次正规发掘,所有文物都是在普查和田野调研时采集、征集来的。

  图1,阿拉善右旗文管所藏史前陶鬲,作者摄

  第一个搬出来的是一件三足大陶鬲,器形硕大,三乳状的足极为饱满,规整中透露着威严。鬲被视为汉族先民煮饭用的炊器。一位外国学者曾经撰文提出,鬲的发明代表早期萌生的游牧民族煮奶用的奶锅。著名历史学家剪伯赞先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在论文中提出,华夏文明是鼎和鬲相结合的文明;这两个词在英语中都是音译的Ding和Li,显然是西方文化中所没有的器物,能够凸显中国文明的特色。中国考古学的权威学者苏秉琦早年专门研究宝鸡斗鸡台遗址的陶鬲,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书中把鬲视为华夏国家形成期的标志物。由于最早的鬲出现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老虎山文化,距今4500年前后。此后,陶鬲这种器物沿着黄河和太行山传播,南下中原,在夏商周时期成为中原文明的标志性器物,在陶鬲之后还派生出铜鬲。西北的齐家文化以双耳罐形陶器为特征,晚期也有少量传播来的鬲。考察团6月9日在彭阳县文管所杨宁国所长的电脑里看到最近在打石沟遗址发掘的陶鬲(图2)、陶鼎和双耳罐,视为龙山文化与齐家文化相互交汇的物证。阿右旗这件异常饱满乳足形的大陶鬲,或为西周时期的成熟形制,这是笔者所见到的国土最西端的陶鬲,可以透露中原文明与西蒙的草原戈壁地区之间早有文化交流。

  图2,宁夏彭阳打石沟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形制的陶鬲,杨宁国供图

  傍晚17时50分,考察团驱车480公里,途径酒泉航天城,抵达额济纳旗,靠检查站搭顺车的工作人员引路,第一时间赶到额济纳博物馆参观,已经到闭馆时间。因为预先得知次日当地要停电一天,无法参观博物馆。夕阳照射下,眼看着灰白色的博物馆,大门已经关闭,幸好有考察团成员包红梅的舅舅及时赶到,随后旗副书记也赶来迎接,才破例让博物馆延长时间接待我们一行。在史前展厅的展柜里,又一件大陶鬲,静静地等待着赏识它的远方来客!

  这件文物的解说词为“夹砂红陶鬲”。看上去三乳足异常硕大饱满,鬲身几乎被压缩得看不见了。真是一件神奇变换形式的鬲。笔者在中原地区看到的出土陶鬲,多为灰陶或黑陶的,用夹砂红陶工艺制作的鬲,或能代表来自中原的器形与来自西部四坝文化、沙井文化惯用的制陶传统的有机组合?完成这种结合的主人,不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活跃在草原之路上先民吗?

  图3,额济纳旗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夹砂红陶鬲,作者摄